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教研系统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职能定位,坚持将教研工作有效融入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全过程,凝聚各方智慧、联动各级力量,突出研究重点、提升服务质量,探索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研服务的良好生态。
上下联动,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服务体系
重庆市教委等部门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研组织体系建设纳入重点工作,立足培育“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研员队伍,不断健全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的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专业化教师服务体系。
行政主导:以专家团队为专业导向。开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需要专家精准阐释和解读导向。重庆市教委等部门遴选西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等8个研究机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支持重庆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中心),系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研究。重庆市教委遴选30名专家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专家委员会,聘任35位专家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家库,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方位开展实践指导、决策咨询、教师培训、监测评估等工作,指导各地精准依“图”实施、依“标”推进,有效解决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研工作不会抓、不落实的问题。
教研主推:为教研人员提供学科导航。教研人员是连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决策部署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重要岗位,也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开展的重要力量。重庆将加强各级教研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研员队伍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在“市培计划”中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每年分学段对100名专兼职教研员开展专题培训,以“关键少数”带动“全部学校”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各项任务。支持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组建专题教研组,要求教研员“每年入校听课70节以上”,常态化开展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活动,推动教研员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零距离研讨,有效解决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研工作无人抓、无人管的问题。
学校主体:以“种子教师”实践导行。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等同向同行、贯通融合,需要学校统筹、专人负责、协同推进。重庆将小学《中华民族大家庭》、初中《中华民族大团结》纳入统编教材培训范围,组织2500余所小学、800余所初中分别遴选1名以上专题课“种子教师”开展培训,通过邀请教材主编解读、优秀教师逐课示范教学等方式,增强“种子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实际能力。充分发挥“种子教师”教研骨干、教学示范的重要作用,通过学校跨学科教研、联合教研等方式,加快建立以德育和思政教师为主体、其他学科教师为重点、班主任和辅导员深入参与的教师队伍,有效解决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无人教、不会教的问题。
纵横联动,拓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学生服务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重庆突破传统教研服务局限,在强化大中小学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研工作的同时,将教研对象向幼儿和成年人教育、老年教育拓展,将教研范围向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覆盖,加快建立闭环式、立体化的学生服务体系。
纵向建立全生命周期教研指导体系。推动教研工作稳步向学龄前儿童教育前移,指导大渡口区实验幼儿园等8所幼儿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启蒙教育试点工作,充分挖掘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在幼儿心中种下爱家乡爱祖国爱我中华的种子。推动教研工作逐步向成人教育后延,指导江北区社区教育学院等单位积极参与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开设“红石榴”夜校、“红石榴”学堂,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亲相爱相助。
横向建立全类别教育教研指导体系。探索职业教育教研服务路径,指导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根据对口帮扶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产业实际,确定代培当地学生主修计算机应用专业,拓展选修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两项专业知识,开展各族学生学习同班、生活同寝、用餐同桌、活动同台、出游同行等教育管理改革,为青海培养大批技能人才;指导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等学校建成蜡染、刺绣等5个大师工作室,培养技术技能型“乡土人才”近2万人。探索特殊教育教研服务途径,指导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等70所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学校,按照低起点、易接受、广覆盖等原则,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融入盲校“社会适应”、聋校“沟通交往”、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等课程,综合调动残疾学生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开展残疾学生可认知、易接受、能领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内外联动,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服务体系
聚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深、讲透、讲活,重庆除了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教材开展专题课程、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拓展课程外,还注重加强“融入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指导,推进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
指导系统化落实“融入课程”。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指导中小学各学科和高等教育相关专业课程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组织900余名大中小学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融入研究,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开发出600余节导向鲜明、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样板课”资源,引导大中小学教师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祖国统一教育和中国梦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教育、法治教育等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中,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指导多元化开发“网络课程”。教育部门协同有关部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红岩魂”智慧党建平台线上学习内容,开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专题学习栏目,形成线上线下抓学习的浓厚氛围。指导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组织重庆八中、巴蜀小学等学校开展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双师课堂等研究,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精准教学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探索全时段、无边界、便利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场景,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教研工作高质量开展。
校地联动,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服务体系
聚焦各民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整合学校、地方资源,着力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大活动项目,全面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特色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服务体系,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坚定“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服务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每年组织百万学生参加“同心跟党走、巴渝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征文、演讲比赛、手抄报评选、电子海报征集、短视频展播等活动,组织1.5万名以上渝藏、渝疆青少年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结对交流,邀请西藏中小学生来渝参加“石榴籽一家亲”冬夏令营等活动,邀请西藏昌都青少年来渝开展“山茶映格桑·友谊润青春”交流研学活动,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工作,让各族青少年在交流中交到朋友、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在互动中不断成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化“弘扬红岩精神、争做时代新人”“让烈士回家”“小萝卜头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等红色资源融入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组织学生游览革命遗址、学习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学生成长打好底色。充分利用渝东南民族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余所学校开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支持3所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开设“苗医”“苗绣”等特色专业,土家啰儿调、摆手舞等非遗项目全面进入课堂,独竹漂、木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广泛开展。
服务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活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等重要论述,遵循“昌都所需、重庆所能、人民所盼”的原则,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培养人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力办好重庆西藏中学,支持10所优质高中办好散插西藏班、西藏昌都代培班,支持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和4所中职学校办好青海班,指导学校组织“雪鹰宣讲团”“博观小论坛”“藏地家访组”开展学生思政教育,支持学校探索学生“低起点、缓坡度、多反馈、勤跟进”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在渝品德正、学习好、身体棒。建立“重庆—西藏昌都教研工作坊”,开展“名师送教入昌”教研活动400余次,对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三科统编教材”开展名师送教全员培训,每年接收西藏自治区昌都市100名教师赴渝参加一个月集中培训、一年跟岗研修,累计培训西藏等民族地区骨干教师、乡村教师等超过1200人次,努力为民族地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作者系重庆市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景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