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强调“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当前,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学校责任、师生行动,还要持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要从青少年抓起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走宽。
其一,贯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加快教育教学的大中小幼一体化进程。要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各学段纵向贯穿性,保证学生伴随学段提升而持续接受教育。《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系列教材为相关学段开展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教材内容为各学段具体施教提供了难易参考和层次逻辑。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大中小幼一体化已经普遍铺开,关键环节是要通过“上看”“下看”,明确特定年级、特定学段在教学内容上、难易程度上的准确定位,承接低年级、低学段,服务高年级、高学段,切实避免内容重复及教育失位、越位。
其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将校内与校外联结起来,推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要构建起联结家庭、校园、社区、地方、国家的教育大格局、宽空间,有针对性地实现学校的学理性教育与社会的实践性教育相结合,将文字人格化,将书本社会化,从大课堂的基地、展览、案例中,发现人、事、物,分析归纳出情、理、神,真正做到将教育具象化、本地化、生活化、鲜活化,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现全链条育人。
其三,实施数字赋能,向网络要资源、要空间。信息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要用网络技术、数字资源突破地方性学校在空间、实体资源方面的局限,利用云参观、人机对话、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拓宽师生教育教学视野,将地方与中央、局部与全部连接起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才能迈入更大空间、更高格局。
其四,师资是教育教学的关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举办示范课、进行赛课、案例评选、课件制作评比等已经成为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师资培训形式。还要通过规范、常态化的师资培训,促进施教者全面正确深刻掌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目标意义、基本原则、方式方法、短板误区以及与其相关相近德育主题的区别与联系等。
其五,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是其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和评价量尺,需要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作支撑。评价体系对于教育内容具有对照、检查、补缺的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对于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建设、规范教育行政区划内的教育工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和校准作用。
此外,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要依托各类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创新交往交流交融形式,让各族青少年在研学交流中认知“五个共同”,感悟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景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