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实现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融合

发布时间:2025-08-07 作者:山东省教育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山东省教育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覆盖全学段,实现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贯通融合,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筑牢思政教育小课堂根基,强化主渠道育人效能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课堂则是主渠道。为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小课堂的关键作用,山东省教育厅从体制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课程体系构建等多方面发力,为教育实践筑牢坚实根基。

体制机制牵引,扛牢铸魂育人政治责任。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坚决扛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体责任,推动实现教育系统民族工作六个纳入,即将民族工作相关内容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等。结合山东省实际,制定相关工作实施方案和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统筹推进多项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建立健全考核督导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重要内容、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方案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切实将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效明显,比如:山东大学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入选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高校;烟台大学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等11所高校获批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赋能师资队伍,提升铸魂育人本领。全省建强德育和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其他学科教师为重点、班主任和辅导员深入参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队伍。强化高校新疆内派教师和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配齐建强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依托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提供充足课程资源供全省99万名教师选学。组织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上课教师培训,举办统战干部培训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进行专题辅导。推荐曲阜师范大学教师高原参与教育部民族教育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微课录制,在全国教育系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实施民族镇村中小学强校扩优行动,加强民族班教师队伍建设,把民族班教师培训纳入省级师资培训规划,不断提升优质教育在民族镇村的覆盖面。

构建课程体系,深化内涵浸润滋养。在全国率先推进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在初中阶段全面使用《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必修课程,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全学段覆盖的省份。山东省教育厅还专门印发通知,指导高校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联合有关单位举办《概论》山东首讲活动,近70所高校5万余名师生参加。面向全省高校和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课征集活动,遴选优秀专题课13门、主题活动课10门及课程思政课49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课堂落地生根。

拓展社会大课堂维度,丰富活动载体与内容

社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山东省教育厅广泛挖掘社会资源,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研学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为社会大课堂注入强劲活力。

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团结氛围。全省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巡回演讲和爱国主义讲座,开展民族团结体验活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师节、中秋节、民族传统节日等,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沿黄九省(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大赛,有20余万人次参加。协调泰安市第一中学以西藏生学习生活为题材,拍摄电视专题片《我们的一家人》,反映了汉藏关系融洽,师生情同一家的深厚情谊,获中国教育电视台特别金奖。今年35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3名新疆籍学子在济南园博园勇救落水群众,事迹被中央电视总台、山东电视台、新疆卫视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在鲁疆两地引发强烈反响,在广大师生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深化研学实践,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加强省级研学基地和研学课程建设,遴选认定具有民族团结教育功能的研学基地56家、研学课程94门。连续举办2期沿黄9省(区)青少年研学论坛,引导各族学生广泛参与研学实践活动。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藏汉情齐鲁行等主题研学活动,边疆民族地区近万名青少年到山东省研学。建立鲁喀教育交流中心,为援疆教师提供技能展示、经验交流、成果共享平台。通过研学实践,让各族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进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了解和认同。

开展志愿服务,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山东省教育厅组织1500 余名大学生到喀什开展民族团结理论政策宣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等志愿服务。成立孔先生援疆教师工作室,设立孔子文化馆,鼓励援疆教师以知识传承为己任、以孔子先进教育理念为规范,扎实做好边疆地区教育工作。大学生深入基层,与当地群众和学生交流互动,传播民族团结理念,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搭建多元平台,构建多维度交流立交桥

平台是促进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山东省教育厅通过加强协同联动、深化教育对口支援以及数字赋能,架设起跨越地域的连心桥

加强协同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山东省教育厅认真履行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协调机制成员单位职责,加强与统战、民族宗教委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不断完善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协作、多层次贯通的责任体系,深化沟通交流、加强分类指导,形成民族工作合力。加强高校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建设,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学工部门双牵头、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学校民族工作机制。

深化教育对口支援,促进资源共享。做好青蓝工程32名援藏干部教师与当地教师构建起传帮带教研教学模式。对口支援学校与山东省8所名校结对,开展线上联合教研活动,覆盖教师300余人。组织13名齐鲁名师名校长赴新疆喀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通过同课异构、微型讲座、主题报告等形式进行巡回送教。接收喀什地区150名优秀思政课教师到山东特色名校跟岗学习,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选派5名国家级和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到喀什地区教师培训中心工作,常态化开展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组织山东16 所国家级和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高校,集中利用暑期时间对受援喀什4县不达标教师开展集中授课或定向帮扶培训,培训教师3000 余人。通过教育对口支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鲁疆两地师生深度交流。组织实施百校牵手、千生定向、万师支教工程,参与结对学校230余所。选派3836名师生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全省67所高水平职业院校与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地20所学校采用 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建立稳固的校际帮扶关系。组织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师生赴喀什受援4县等地开展支教活动,覆盖班级近1600个、学生总数超过8万人,有关工作获教育部肯定并被自治区作为典型经验予以推广,山东组团式支援新疆喀什职业教育得到教育部领导肯定性批示,认为山东做得好,值得总结宣传

利用信息化平台,拓展交流空间。在山东省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发民族班管理模块,规范学生信息管理。依托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度,及时掌握各地混班教学情况。大力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帮助民族班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心理、交往等方面的困难问题。信息化平台的运用打破了时空壁垒,为师生即时互动、深度交流提供便捷高效的云端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教育战线肩负的光荣使命与重大责任。山东省教育系统将持续深化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贯通融合,不断拓展教育支援协作的广度与深度,以更坚定的政治自觉、更务实的创新举措、更丰富的资源供给,充分发挥山东文化底蕴深厚、教育资源富集、支援协作扎实的优势,全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我们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记嘱托,以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为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贡献更加强劲、更加澎湃的山东力量。

责任编辑:吴绍芬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