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发布时间:2025-08-07 作者:甘肃省教育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在办学治校、教书育人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研教学能力与动力

近年来,甘南藏族自治州注重培育思政教师德业双修。通过人才引进、公费师范生安置、特岗招聘等方式,配齐各学段思政课教师1016名。打造州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0个,培育骨干成员120人,优化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新吸纳46名骨干教师进入专家团队。立项省级思政专项课题11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项课题42项。举办全州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培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师资培训,全力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水平。下一步,甘南州还将从三个方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动力。

一是构建深度教研机制。建设“甘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云教研平台”,培育10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研基地校,学期内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教学日”,围绕“民族交往在生活中”“家乡的红色故事”等主题,组织基地校分组开展集体备课,形成融“集体研、同题构、案例评”为一体的教研体系。每年分别开展1次跨学科、跨学段教师学习研讨会,聚焦学段知识衔接、学生心理适应及教学策略优化三大核心议题,共商教学方案。推行校际“教师团队合作制”,各县(市)每年开展跨校共研、联合授课、成果共评等活动不少于2次,推动个体能力建设走向区域教研教学能力整体提升。

二是进行教学成果展示。每年开展甘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等交流展示活动。组织各学科教师参加教学成果展示,参评项目覆盖教学全链条,以评促学,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引导教师持续深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

三是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师资培训专项计划和省、州、县各级各类培训中,分级分类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每年举办甘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培训班,邀请省内外相关学科专家系统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内容,培训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等200人。

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供给,站稳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以上好思政课程为根本,甘南州开展各学段思政课优质课大赛和思政课教师“大比武”展示活动,举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会,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程。以做实“课程思政”为补充,甘南州中小幼各学段开展“石榴籽课堂”校本课程建设,充分挖掘甘南本土的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建设红色、文化、感恩、团结、生态五类子课程,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打造适合各个学段特点的课程体系。

为了深耕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甘南州还将在课程教材使用、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载体搭建和教育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强探索与创新。

一是认真用好课程教材。认真用好《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等教材,组织各学校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故事讲述、绘画、情景剧编排等特色教学活动。遴选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骨干教师,组建各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工作坊,负责本学科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梳理与融合设计。

二是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深入挖掘甘南州红军长征路线、腊子口战役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茶马古道商贸、文成公主进藏路线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玛曲龙头琴弹唱、碌曲锅庄舞、舟曲刺绣等传统文化遗产以及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将教学内容和历史事实、文化内涵充分融合,建立各学科案例库和教学设计微课视频。

三是创新教学活动载体。组织各学校结合专题教育教材,融合各学科教材育人功能,结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形成体系化课程育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各学段形成3至5个特色活动内容。幼儿园阶段以情境体验为主,设计“中华民族一家亲”“美好河山我的家”等园本课程活动;小学以知识建构与文化认知为主,组织“我们的节日”“跟着课本读中国”等主题教学活动;初中以批判性理解与价值表达为主,推进“共写共同体故事集”“我心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等特色育人活动,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

四是打造思政课建设品牌。打造“石榴籽课堂”大思政课品牌,依托云教研平台建立“石榴籽课堂”线上教学资源共享库,每学期上传涵盖各学段主要学科的“石榴籽课堂”公开课,分类提供优质教案、图文作业、主题任务、课程反思等模板,建立“可模仿、可修改、可转化”的课程实施支撑模块,推动育人资源标准化、教学过程模块化。每年开展甘南州各学段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育人案例征集活动,形成《育人成果样例汇编》,开展校际推广与实地观摩活动。

创新多元教育载体形式,增强育人合力

文化浸润,打造“我们的节日”思政大品牌。甘南州认真贯彻落实2024年甘肃省教育系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暨学校思政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会会议精神,研究制定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利用重大纪念活动和重要传统节日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基因、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近年来,甘南州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上千场次,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同时,注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常态化播放宣教视频,加快建设学校德育体验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积极参加“百万师生唱响祖国”爱国歌曲传唱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可视、可听、可读、可感的文化浸润中不断内化于心。

丰富载体,坚持思政活水润育“石榴花”。依托13个州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广泛开展“国旗下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黄河边的思政课”,共组织3000余名青少年学生在迭部县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脱贫攻坚产业一线、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区沉浸式接受爱国主义、生态文明和劳动实践教育。持续做好“感恩共产党、奋进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各中小学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开学第一课”“同上一堂思政课”等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明白“惠从何来、恩向谁报、心跟谁走”。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以“强国复兴有我”“感恩共产党、奋进新时代”等为主题举办读书分享会、演讲比赛、经典诵读、红领巾讲解员等活动3000余场次,思政教育已化作源头活水润育“石榴花”开满校园。

下一步,甘南州将进一步深化文化实践育人改革,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是举办主题系列比赛。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类文化项目、体育赛事、重大节会中,组织学生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经典诵读、体育赛事等。每年举办甘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读书征文比赛、书画作品展、“石榴籽”杯足球比赛等活动,打造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将学生征文、书画作品上传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云教研平台,由师生在线互评,并遴选优秀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二是创设校园文化环境。鼓励各学校按照“五个共同”积极打造沉浸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景,通过“红色长廊”“民族技艺角”“节庆互动区”等空间改造及图书馆、教室、宿舍等场所内容展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建互嵌式学习生活环境。每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各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我们的节日”“石榴籽共绘行动”“非遗技艺体验周”等教育实践活动。

三是深化“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持续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统筹推进跨省和省内跨区域交流,每年至少组织200名学生前往其他省市开展研学、交流;积极协调对口支援省市学生到甘南州开展夏令营、科学营、研学交流等活动至少1次。组织甘南州各族青少年学生与北京、深圳等地学生开展“同播石榴籽·共筑中国梦”“手拉手”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四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加快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建立“家校思政共育清单”,布置亲子共读各民族“三交”历史故事、共看爱国主题影片(纪录片)等家庭任务。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向家长推送科学、专业、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知识。通过设立绿色通道、线上预约,设置学校开放日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邀请家长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

五是拓展实践育人平台。鼓励学校与各类场馆深度合作,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少年宫、科普基地等场馆教育功能,整合全州各类场馆资源,签订长期《协同教学协议》,设置基础教育各学段差异性主题研学任务,搭建学生志愿者、讲解员活动平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研学。协调多部门组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开发设计博峪—腊子口—旺藏“重走长征路”、冶力关—甘加—则岔—扎古录“地质科普游”、美仁草原—尕海湖—阿万仓“生态文明游”、大峪沟—扎尕那—拉尕山“生物百科游”等研学路线,开展“红领巾讲解员”“童声里的中国”等活动。

责任编辑:李景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