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广东海洋大学:探索“科研+科普”的“护海路”

发布时间:2025-08-12 作者:谢钰然 梁缘 刘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广东湛江金牛岛,一片片蓝绿交汇,这是红树林。“红树林不红,但为什么叫红树林?树下招潮蟹的眼睛为什么一只大一只小?”在金牛岛的栈道上,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熊云柯的生动讲解,吸引了湛江本地居民黄姐。尽管在湛江生活多年,这还是她第一次看到红树林。后来,黄姐时常到金牛岛“蹭课”。

从科研攻关到科普宣讲,从生态修复到社会协同,广东海洋大学(下称“广东海大”)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发挥优势,做好“海”的文章,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学校长期致力于红树林、珊瑚礁、中华白海豚等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引导更多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早在1997年,广东海大就启动红树林相关研究。2023年,学校成立红树林研究中心,主攻红树林生态保护和协同利用。中心集结了学校环境科学、水产养殖等多学科力量,他们围绕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防灾减灾,展开科研攻关。

广东海大滨海农业学院教授吴刘萍已从事红树林生态修复多年。“我们不但为退塘还林献智献力,而且运用无人机监测、物联网技术等提高幼苗存活率。”吴刘萍还通过研究种养耦合模式,努力修复和稳定红树林的生态。得益于种养耦合的生态型经济模式,在湛江部分区域,红树林修复工作正从单纯的“种树保林”转变为联结生态与民生的纽带,推动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与红树林这类植物群落相似的是,珊瑚礁也被列入重要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潜入深圳大鹏湾的海底,就能探索到五彩斑斓的珊瑚世界。这片多彩的珊瑚礁曾被灰白的沉积物覆盖。在一次广东省珊瑚普查中,广东海大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宝华看到相对严峻的现实情况,决定投身珊瑚礁保育工作。

“珊瑚对于海底生态修复有重要作用,但当时国内关注者不多。”于是,肖宝华团队尝试人为介入,开展种苗种植和养护,“如果海底珊瑚覆盖率低于10%,我们就进行人工干预,进行补种。如果高于10%,我们就以保护、自然修复为主。”

肖宝华团队在海底种起了珊瑚。经过三次迭代种植技术,现在他们把人工培育珊瑚固定在形似飞碟的“珊瑚杯”上,并在海底搭建苗圃,构建自然海区人工珊瑚培育系统。这既提高了珊瑚的存活率,又为小丑鱼等海底生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如今,团队已在大鹏湾培育了18种、超过10万株珊瑚母株,并建设了700个珊瑚培育超级网圃,现已有30多万株人工培育珊瑚种苗。

湛蓝的海面上,一道优美的弧线划破水波,那是中华白海豚的身影在跃动。谈及中华白海豚,广东海大水产学院教授王学锋如数家珍。

多年来,王学锋及其团队深入开展中华白海豚相关研究,重点调查它们的种群数量、主要饵料生物资源现状、栖息环境及分布范围等。据团队掌握的调查数据,目前雷州湾中华白海豚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结构完整、分布范围变化不大。中华白海豚种群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生态持续良性运转。

为让更多海洋科普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广东海大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行。学校通过建设水生生物博物馆、开展科普活动等,努力构建海洋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广东海大水生生物博物馆拥有鱼类、贝类等共3000多种、50余万件水生生物标本,是一座服务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科普的“资源库”。水生生物博物馆馆长初庆柱表示,博物馆努力打造多元化科普基地、特色展厅,并积极联动学校白海豚等科研团队,开设专家科普课堂。仅在2024年,就有超5万人次中小学生前来广东海大水生生物博物馆开展科普研学。

广东海大还以数字化赋能博物馆建设,开发全景VR浏览系统等多个实用数字化应用,让公众线上参观博物馆。另外,学校通过科普进校园、线上科普活动,引导更多社会公众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广东海大多个科研团队也在为科普工作贡献力量。吴刘萍带着研究生、本科生们开设“红树林大讲堂”。肖宝华团队则牵头成立中国珊瑚保护联盟,联合全国多地的志愿者,开展珊瑚普查、科普宣讲等活动。

“现在全国有53支志愿者队伍,每次组织珊瑚普查,名额都会‘秒没’,不少人还抢着当‘替补’。”肖宝华笑着说。联盟成立以来,很多温情故事发生:八岁患有自闭症的小昊(化名)在珊瑚世界里逐渐敞开心扉;“章鱼哥”夫妇自掏腰包,多年来坚持参加珊瑚调查和保护活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谢钰然 梁缘 记者 刘盾)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