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孟庆达 何清吟)近期,一场跨越千里的“青春实践”在黄河“几字弯”上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7个学院80名师生组成9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鄂尔多斯4个旗区的产业转型最前沿,探寻这座资源型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跃迁的“转型密码”。
在伊金霍洛旗市人才科创中心与数字经济孵化体验中心,严谨的代码与跳跃的数据,在师生眼前化作澎湃的新兴产业动能: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产业?科创平台怎样孵化创新成果?师生们在体验中读懂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注脚。
在苏布尔嘎镇的敏盖绒山羊繁育中心,实践团在了解优质种群科学养殖关键技术后,科学的养殖智慧与科技兴农的力量变得真实可感。
巴日图塔村“天骄绿能”光伏基地中,深蓝色光伏板如波浪般绵延,风、光、储、氢协同运行的模式,让清洁能源技术集成变得清晰可触,青年学子真切感受到了“双碳”战略落地的强劲脉搏。
蛇肯点素村的田野里,“麦出几字弯,面向大市场”的探索勾勒出一条特色产业撬动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从特色小麦种植到深加工产业链,从电商平台销售到品牌化运营,师生们跟着村民算“收益账”,懂得了特色产业如何撬动乡村致富路。在赵大剪非遗剪纸艺术文化大院,《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在红纸上跃然重生;达拉特博物馆中的展品,记录着这片土地的风貌变迁……
行程的终点是位于康巴什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实地考察研究院建设进展与校地合作成果。当“无废中国”的战略地图和大科学装置的模型沙盘在面前呈现,鄂尔多斯转型的“密码”不再抽象——它藏在煤矸石的重生利用里,在光伏板下“借光生金”的实践中,在科技创新与绿色理念深度融合的细节里。
“站在光伏矩阵下,我才真切感受到课本上的能源革命意味着什么。”实践团成员李小满感叹道,“资源型城市的华丽转身,需要青年一代用脚步丈量大地,用专业所学躬身实践。”思政教师赵恩民在总结时叮嘱学生:“这场实践让‘国之大者’不再遥远,未来的创新与担当,就从读懂脚下的土地开始。”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