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家娃是调皮,可也不能光批评啊!”教师培训现场,安徽省肥东县教师宋伟模仿家长焦急的语气,瞬间让场下班主任们会心一笑——这样的场景,他们太熟悉了。
宋伟先当“树洞”耐心倾听,再换位思考真诚共情,最后携手家长协商方案。这套源自实战的“倾听—共情—协商”三板斧,让不少教师直呼“解渴”。
近年来,各地教师培训普遍采取“请进来”模式,邀请域外专家传经送宝。然而,肥东县教体局在实践中发现:外来专家虽能带来新理念,但往往难以形成持续性指导。
“教师成长不能只靠‘输血’,关键要培养‘造血’功能。”肥东县教体局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为此,该县转变思路,把目光投向本土——那些深耕一线的教研员、带班有方的名班主任、教学精湛的学科骨干,他们最懂本地教育的“水土”,更能开出对症的“药方”。
肥东县教师进修学校精心谋划,高标准组建“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联盟”“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两支本土专家团队,打造县域师训“讲师天团”。而宋伟,就来自这支由40多位本土专家组成的“讲师天团”,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熟悉本地学情。当外地专家离开后,这些“土专家”随时答疑解惑,真正实现了教师成长的“无缝衔接”。
思政课教师鲁敏,曾一度被困在“知识搬运”的泥潭里。在教授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一课时,她捧着教材照本宣科,校规、法律条文像流水账般报出。学生们虽能机械记下条文,可对“为何守规则”“如何主动守规则”却一脸茫然。
肥东县本土专家库核心成员陶爱翠一眼就看穿了问题症结。在“在场思政”研修会上,她拉着鲁敏逐帧复盘教学环节:“你看,当你反复说‘规则是约束’时,学生眼神都飘向窗外了。思政课不是念大道理,要让学生在思辨里、体验中自己悟出道理。”
她当场拿起粉笔示范改课:课前用“食堂插队被批评”的真实小事设下“磁力场”,抛出“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的问题;课中让学生分组扮演“无规则食堂”的混乱场景,在哄笑与争执中搭建“育人场”,让遵守规则的必要性自然浮现;课末开展“我是规则守护者”交流活动,筑起“行动场”;课外让学生拍下身边的规则瞬间,做成五彩斑斓的宣传海报。
在陶爱翠手把手“打磨”下,鲁敏终于悟透“三在”境界的价值密码和“四场”设计的精髓,课堂像被施了魔法般焕然一新。依托名师工作室的沃土,鲁敏不仅参与省级课题研究,还成功拿下合肥市教育规划课题,更一路成长为合肥市骨干教师、高级教师。一个专家唤醒一个团队,成了肥东教师能力拔节生长的生动剪影。
“优秀团队是办园的根与魂。”县本土专家库核心成员、实验幼儿园园长阚艳艳对此深信不疑。在她的推动下,分层次园本培训像“营养套餐”按需配送,课题培训如“攻关利器”破解难题,专题研讨似“头脑风暴”碰撞火花,小组化研训像“精准滴灌”靶向提升,大教研活动成了“集体充电”的常态。7个分园的执行园长,个个都是骨干教师、课题主持人,撑起了集团化办园的“四梁八柱”。
在本土专家的精心培育下,肥东的教育“种子课程”正破土而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实践探索》《德育现场,习惯育人》等课程,从县域讲台飞向省内外舞台;撮镇学区教师夏丽文的《怎样让孩子做事更有效率》、石塘学区教师李金花的《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这两门五年级家长学校课程像两本“家庭教育宝典”,用接地气的策略和鲜活的案例,给家长们支了不少实用妙招,教学光盘还被全国推荐使用。
从“借智借力”到“育才造血”,肥东县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教师培养新路。这些“带不走的本土专家”,正如一颗颗火种,持续照亮县域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王志鹏 通讯员 傅家安 昂卫明)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