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西南石油大学驻村工作队与法学院“暑期实践队”在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的群山间播下三颗希望的种子:普法教育让300户家庭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权、暑期兴趣班为167名儿童打开艺术之窗、普通话培训帮助23名彝族村民突破语言壁垒。
“感谢西南石油大学帮扶,让我们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近日,金阳县务科村瓦池组金日坡在法律宣讲会上分享自己的维权故事。
活动现场,金阳县法院法官阿子衣力以“接地气”的方言,通过“家庭暴力维权”“农民工欠薪追讨”“婚姻财产纠纷”等典型案例,讲解了法律维权途径。村民们围坐聆听,不时提问互动。“以前遇到纠纷只会忍气吞声,现在晓得怎么用法律保护自己了!”村民曲比阿木在听完欠薪追讨案例后感慨。
“西南石油大学连续5年的帮扶让务科村通了入户路、建了蓄水池,这次普法更送来‘精神甘泉'。”金阳县天地坝镇联村书记李祥国说。
据悉,活动期间,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暑期实践队发放普法宣传单200余份,现场解答法律咨询30余人次。西南石油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徐鹏飞表示,活动不仅增强了村民们的法治观念,还激发了他们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通过此次普法教育,村民们更加明白了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在遇到问题时寻求法律援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大凉山金阳县的夏日山谷里,回荡着孩子们追逐热气球的笑声。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暑期实践队携《“彝汉童行,‘暑’你精彩”成长计划》进驻凉山金阳,用30余天为彝乡儿童编织出充满科学趣味与文化交融的暑期图景。
“破冰”游戏中的木头人造型消融了初见的羞涩;普通话课上彝族女孩将“彩虹”比作“阿妈衣襟的彩线”;9岁的小锋不断追问迷你热气球升空原理……带队教师介绍,本次活动创新采用“3E教学模式”,通过120多课时的特色课程促成三大蜕变:彝族儿童普通话表达流畅度提升50%、90%学员完成个人首幅民族主题绘画创作、科学好奇心测评分数翻倍。
西南石油大学还积极推动推普行动。实践队员们耐心地从基础拼音教起,通过日常对话模拟、情景剧表演等生动有趣的方式,逐步消除村民们的语言障碍。村民们不仅学会了普通话的基本交流,更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意识到,掌握普通话是打开外界大门的钥匙,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市场信息,为家乡的农产品寻找更广阔的销售渠道。“以前我们因为语言不通,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现在学会了普通话,我们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底气去闯外面的世界。”德惠社区书记邱里合说。
这些变化与该校10年的持续投入密不可分——西南石油大学自2016年以来累计派出20余支实践队、35名支教研究生,构建起了“高校+村小+家庭”的三维帮扶网络。当实践队离开时,德惠社区的孩子们追着车跑了半里路,务科村的尔古莫阿嬷送来刚刚采摘的青花椒:“卡莎莎(谢谢),你们给的‘文化种子',我们会让它长成索玛花林。”据悉,该校计划将此模式推广至全县5个帮扶村,让高校智慧持续滋养彝乡振兴。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陈朝和)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