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新模式?浙江宁波用“三个一体化”作答

发布时间:2025-08-27 作者:张光明 柏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明确了路径选择和奋斗方向。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紧紧围绕“提升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两个目标,全力推进科学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家校社、大中小、教科研”三个一体化育人机制,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显著提升,有创新潜能的学生持续涌现。近三年学生参加科学类赛事人数每年增加15%以上;2024年全市351人次获国际奖项,1404人次获国家级奖项,获奖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0%

打造“家校社”一体化育人机制  全方位协同汇聚工作合力

针对校内科学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宁波以“协同”为关键词,横向推动学校、社会、家庭等育人主体同向发力,实现家校社科教资源的高效集成,让拔尖创新人才能够得到泛在化的培养。

推动校际协同,实现优势互补。一是发挥教共体的共享作用。将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纳入教共体,建立教共体内科学教师流动、科教资源调配与科学素养监测等机制,推动学校共建科学课程、共研教学模式、共享创新场所,全市科学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提升40%以上,科学教育沃土更加丰厚。二是发挥互联网的普惠作用。推动382所学校建成“互联网+教育”共享模式,常态化开展“同上一堂科学课”活动。组建40个网络科学名师工作室,引入300余位科学名师开展网络教学,建成科学教育数字化课程2949门,学生创新潜质培养更加有力。三是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设立市级奖励资金1500万元,对各地各校在科学师资共享、科学课程共建方面进行激励引导,推动教共体内骨干教师走教、拔尖学生走班。2024年骨干科学教师跨校开展科学教育达到3592人次,实现骨干教师走教100%全覆盖;特长学生开展跨校学习达到30344人次,有力促进了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推动校地协同,实现资源集成。一是实施“一校一基地”机制。每所学校就近结对一个校外科学实践基地,目前有30个博物馆、97个科技馆、103家高校科研院所、182个科普科创基地、200余家高新企业参与其中,所有基地均常态化运行,被孩子誉为“家门口的实验室”。2024年基地开展科教活动11897场次,参与学生数达28万人次,学生覆盖面接近40%。如鄞州区龙观乡有个生物多样性的基地,附近的龙观中心学校每周一次到基地进行生物多样性探索。二是实施“部门联动”机制。与经济和信息化、科技等部门合作,发挥宁波104家“单项冠军”企业优势,推动学校与高新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共建实验室项目,每周一次让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到产业实验室开展实验或聆听学术讲座。与科协等部门联合启动“青少年科惠百校专项行动”,成立110家“科惠百校服务站”,开发200余项科普课程,开展课后服务1044场次,惠及学生70余万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三是实施“主题研学”机制。推动全员参与科学研学活动,建立数字化研学基地图谱,将学生研学主题与实践成果进行数字化管理,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市已研发11个“未来科学家”研学主题、开辟10条“科学之路”研学线路。如鄞州区塘溪镇聚焦童第周等科学家,打造“科学家之路”品牌,成为学生网红打卡地。

推动家校协同,实现同向发力。一是实施家校整体联动。借助覆盖全市的家长学校,开展全员科学教育宣讲活动,推动家校之间在科学教育领域的理念协同、行动协同与资源协同。在家长支撑和社会支持下,涌现出一批创新潜质科学少年。如宁波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媒体“宁波发布”对三位“科学发烧友”进行专场推介,其中学生李於言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带动同龄人爱上科学,全网粉丝数超过40万,单个视频点击超过1300万。二是创设家长科学课堂。建立“家长科技导师团”,以“家长课堂”为载体开设系列化家长科学课程进入课后服务,已开设家长课程389余门,覆盖全市30%的中小学校。三是开展家庭科创活动。每年寒暑假举办“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推动学生因地制宜针对家庭电器应用、绿植培育、日常饮食等场景开展科学活动、展示家庭科创成果,每年参与人数超200万人次,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打造“大中小”一体化育人机制  全链条贯通创新共育模式

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衔接不畅问题,宁波市以“贯通”为关键词,纵向创设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特色升学等路径,创设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共育模式,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让拔尖创新人才得到系统化培养。

实现学校贯通。一是打造贯通式特色学校。新建宁波科技高中,协同12所科技特色高中向下延伸,建成“小初高”课程贯通式特色学校体系,确保低段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各学段都有学校和课程支撑。目前,全市有信息、材料、海洋等富有宁波产业特色的科技特色学校67所、科技类课程1500余门。二是打造引领式学科中心。开展全市普高学科评估行动,集聚高端资源将学科A类学校打造成市级学科中心。依托各学科中心筛选有创新潜质的学生,通过院士面授、课题攻关、实地体验等超常规培养方式,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加速提升。三是打造实体式培养路径。会同市科协专门推出初高衔接“科技素养大讲堂”,组织学科名师聚焦五大学科研发衔接教材,每年遴选200余名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开展基础学科集训和信息学素养培育。通过三年精准化、贯通式培养,在参与的700余人中有近百人被顶尖大学提早录取。

实施项目贯通。一是实施“院士开讲啦”项目。每月邀请院士给宁波学子讲座,让拔尖创新人才厚植家国情怀、开阔学术视野,并通过网络对结对帮扶的凉山、库车以及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第16协作组成员单位同步授课,受益人群累计超过1000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科学铁粉,相关成果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点赞。二是推进“一月一赛”项目。根据教育部赛事白名单实施市级“一月一赛”,发挥“以赛促学、以赛选才”作用,通过机器人大赛、创客大赛等活动,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特长,激发学生科技兴趣和创新能力,推动教师“教”和学生“学”向高阶发展。如2024年全国航天创新大赛望远镜项目全国一等奖共7人,宁波占据2人;宁波有4名学生代表国家出征国际天文、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并承办了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决赛。三是实施“小院士培育”项目。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差异化选拔机制,借助跨学段、跨学科、跨场景的赛事比拼,选拔少量且有特殊禀赋的创新潜质儿童成为“小院士”,利用夏(冬)令营开展一对一培养工作。如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40名博士责任制培养40名“小院士”,走进宁波“城市大脑”和“5G创新中心”、探访吉利汽车研发中心和双鹿“无灯工厂”,有效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精准度和加速度。

探索升学贯通。一是探索小升初特色贯通。发挥教共体共享优势,依据学校特色分别设立人工智能、材料装备等创新潜质培育中心对特长生进行集训。支持少量教共体内小学特长生进入初中学校特色班学习,确保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始终在线。二是探索初升高精准贯通。在两所学校设立初高中贯通班,实现学生6年一贯制学业设计。完善自主招生与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相结合的中招模式,依托大数据分析对科技类特长生设置绿色通道,实现“让合适的学生入读适合的学校”目标。2024年,宁波普高科技类特长生招生人数增加351人,增幅达到297%。三是探索高升大有效贯通。与浙江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建立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成为附属中学和生源基地、开设先修课程等方式,加强高中与大学课程贯通性。2024年帮助1513名学生通过“三位一体”招生升学,增幅超过6%

打造“教科研”一体化育人机制  全过程精准提升教学质效

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不显著问题,宁波以“精准”为关键词,抓实课题引领、教研支撑、数字赋能、课时保障等关键育人环节,让拔尖创新人才得到个性化培养。

以课题研究引领科研之路。自2015年以来,宁波市连续8年实施“科技新苗”计划,利用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等优质资源,让大学导师带领中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已有100余位大学教授、38所普通高中的1252名学生参与其中,基本实现人人公开发表论文,部分学生已受邀参加“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高层次科研平台。

以数字赋能提升教研之效。一是实施数字化精准评价。借力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综合素质评价试点项目,全面推进宁波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建立德、智、体、美、劳、科六项综合素质数字化评价体系,并根据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筛选和潜能挖掘。二是探索智能化实验教学。将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对400个科学实验室进行AI升级,逐步推广初中科学实验即学即考即评模式。三是建立指标化监测机制。制定科学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对参与科学教育质量监测活动的214所学校进行监测结果分析,并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研改革。如宁海县教师姜春杰发现现有教具无法支撑创新潜质学生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信息化教具研发,高效提升学生科创能力,其教研成果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以课后服务打造特色之育。一是强化课时保障。构建课堂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贯通的科学教育体系,规定科技特色学校将50%以上的课后服务课时用于科学探索活动。二是强化课程保障。建立“学生提需求—学校广引进—政府强监管”的校外课程引入机制,一些如卫星研制、深海探测、传感遥感、菌群研究等高科技课程进入学校,全市科技类课后服务课程达1400余门,校内外课程比例达11,在课后服务中学生参与科技活动达32万人次,覆盖面达41%。三是强化师资保障。树立“一生一特长”目标,实施“一校一导师”制度。每所学校聘任一位校外科学副校长,建立科学副校长工作清单,自带资源进入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全市已聘任9位院士、200多名教授、500多名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全市科学副校长已开展科学教学2890场次,受益人群超过20万人次。

张光明 柏雯 作者单位均系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

《人民教育》13-14期,原标题为《浙江宁波:创设“三个一体化”机制 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新模式》,有修改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