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何清吟 刘睿 马颖川)从长江源头的毫米级坚守,到民族村寨的油茶飘香;从回迁社区里破解“数字孤岛”的AI代码,到边远地区小学点燃的科学火种……2025年暑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000余名师生走向山河,在祖国经纬处撰写青春故事。
8月,海拔4500米的沱沱河畔,寒风刺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山海求知”实践团的成员们双手冻得通红,却始终稳稳地操作着GNSS接收器。这里是长江的源头,他们的任务是为母亲河构建生态监测网络的关键节点。
“高原反应头晕目眩,但数据采集必须精确到毫米!”2024级博士研究生刘正表示。连续5小时,他们在稀薄的空气里屏息凝神,确保每一次信号接收都稳定可靠。在沱沱河水文站,他们偶遇了“长江漂流第一人”杨欣——这位毕生守护源头的先驱,摊开布满冻疮与老茧的手掌,讲述着数十年与极端环境搏斗、记录水文数据的故事。“他手上每一道裂口,都诠释出‘坚守’二字。”一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
同一时间,资源学院“点矿成金 绿护长江”实践团从武汉溯江而上,跨越3400公里,将专业目光投向了长江沿线上那些“伤痕累累”的历史遗留矿山。
在“世界锑都”湖南娄底锡矿山,队员们见证了科技赋能下的“生态魔术”:昔日堆积如山的废渣蜕变为可耕种的净土、曾经过度开采的荒山披上了葱郁的“绿衣”,整个矿区正朝着生态友好的景区转身。“这让我坚信,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能和谐共生!”团队成员孟威艳感叹。
千里之外的江城武汉,来自地大6个学院的32名科普志愿者,深入16个区的252间爱心托管班,带领孩子们开启一场“矿物奇幻之旅”。他们巧妙地将铅笔芯(石墨)与玻璃窗(石英)引入课堂:“写出作业的铅笔芯,照亮房间的玻璃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矿物拼图大挑战”中协作,亲手触摸形态各异的矿物模型;在“神秘地质密码”环节,齐声朗读“守护资源安全”倡议书……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委以提升青年社会化能力为核心,依托“青社同行”“砺行计划”“长江大保护”等15个特色专项,构建起“思想引领线、基层服务线、专业成长线”三线并进,“国情认知、能力提升、价值塑造”三维融合的实践育人新生态。新时代的地大青年,正积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