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仕敏)“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由我带领大家制作壮族非遗‘麼乜’。”9月6日,在南宁师范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学校师生自主研发的“劳动教育AI数字人助教系统”正式亮相,一段清晰的语音从台前屏幕传出。
演示环节中,AI数字人助教先以动画形式讲解“麼乜”的祈福文化内涵,再分步骤演示布料裁剪、壮族特色纹样刺绣、艾草与桂枝填充等流程。
壮族非遗传承人朱少燕介绍,传承“麽乜”靠的是口传心授、手把手教,想让更多人接触这门老手艺,总受限于时间和场地。但这次和学校合作,AI劳动教育助教彻底打破了这些局限,它就像给非遗装上了“传播的翅膀”。
“为了让AI真正贴合劳动教育需求,我们花了3个月研发。”作为研发团队核心成员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催宇,指着系统后台的资源库介绍,学生在教室、宿舍都可以,点开链接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填充药材时,AI会提示每种药材的用量和配比,这都是老艺人手把手教我们的‘秘诀’。”
项目负责人、南宁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彭昱忠介绍,系统不仅能教非遗手工,还整合了现代农业等劳动课程资源。“我们希望用AI打破传统劳动教育的时空限制,让学生既能感受非遗文化的温度,也能掌握现代劳动技能,后续还会根据师生反馈优化功能,让科技真正为劳动教育‘赋能’。”
据介绍,“劳动教育AI数字人助教系统”是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专为劳动教育课程量身打造的智能化教学辅助平台。它深度契合劳动教育课程需求,构建起一个涵盖知识传授到实践指导的全流程支持体系。这一系统旨在突破传统教育局限,致力于突破时空限制,让劳动教育不再受场地和时间的束缚,无论身处何地,师生都能便捷地开展教学活动;着力提升教学精准度,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建议,实现因材施教;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为劳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元素,推动劳动教育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