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洒向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头寨子镇共丰村的黄土山梁,共丰初级中学的读书声早已回荡在沟沟峁峁间。这所地处偏远的乡村中学规模不大,只有6个班级、160多名学生和20位教师,却稳稳托起了乡亲们对教育的期望。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学生赴县城或外地求学现象普遍,教师队伍也面临“下不来、留不住”的难题。“好老师,就是好学校。”这句话,校长张小强常挂在嘴边,也成为学校破局的关键——让孩子“留得住、学得好”,教师“教得稳、有奔头”。
于是,学校班子成员带头住进教师宿舍,与大家同吃同住,用“情感账本”记录每位教师的冷暖:谁家老人需要照料,哪位教师子女入学有困难,班子成员总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只要有研学研修项目,学校就鼓励教师外出培训,三年内全员轮训了一遍。同时,把县里的名师请进来,带教研、磨课堂,帮助教师从“能把课讲完”走向“能把课讲透”。“原以为乡村学校就是‘终点站’,没想到在这里反而找到了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数学教师王倩感慨地说。
“把书教好,是留住学生的根本。”学校深谙此理。为破解学生基础薄弱难题,学校探索出一套“精准滴灌”教学模式:课堂上推行“一对一”教学,从知识点讲解到作业批改,实现师生面对面、要求一对一、难度分层化、达标可量化。
课后,全校开展“师生共帮”活动,优秀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对帮扶“学困生”,通过“小老师”督促、检测、答疑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今年,刚毕业的九年级学生李娟曾是英语“特困生”,在同桌的每日辅导和教师的针对性训练下,中考英语成绩从40分提升至85分,考入了心仪的高中。
每周三的集体备课会上,教师们围绕不同主题各抒己见,教案经过“主备—研讨—修改—试讲—再打磨”五道关卡,最终敲磨成“接地气”的课件。数学组开发的“田间几何”教学案例,将土地丈量、粮囤容积计算等生活场景融入课堂,让抽象公式变得可触可感。
“育好人,比教好书更重要。”学校格外重视德育、劳动和科学教育这些常常被忽视的“软内容”——每周一次“聆听一刻钟”班会,孩子们分享心事,教师静静倾听;校园的“班级责任田”里,孩子们轮流种菜浇水,丰收的蔬菜直接端上食堂餐桌;经常开展“星空夜观”“气象小站”等活动,教师带着学生用手机拍月亮、测雨水,让科学变得触手可及;针对农村孩子常见的心理困惑,定期邀请心理咨询师通过“情绪树洞”等游戏,缓解焦虑……
“我们不只教知识,更教心性和习惯。”教师张文军说,新生入学第一周,家长会必讲的不是成绩,而是“如何给孩子写一封家书”“怎样倾听孩子的烦恼”,不少家长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陪伴和倾听,比唠叨和批评更管用。
每月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是学校的“金字招牌”,家长可以走进教室听课、去食堂打饭、甚至参与班会。在八年级(2)班的开放日上,家长们跟着孩子一起听课、就餐,观摩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小干部”检查卫生、维持纪律。家长王建军说:“看到孩子能主动给同学讲题、自己叠被子,让我们很感动。”
近两年,学校先后荣获县“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和“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头寨子镇党委、政府连续两年授予“先进集体”,很多原本在外陪读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了回来。村民李大爷逢人便说:“娃在家门口上学,省钱、放心,老师教得不比城里差!”
站在教学楼前,看着孩子们在新建的塑胶跑道上奔跑,张小强的眼眶有些湿润:“会宁教育精神里有股‘苦教苦学’的韧劲,但我们更想让乡村学校成为‘留得住教师、成就得了学生、温暖得了乡亲’的地方。”目前,学校正筹划把剪纸、民歌这些乡土文化融入课后服务,让教育有分数、有温度、更有根。(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王廷国 王双平 姚晓龙)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