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载春秋,她将根深深扎进特殊教育的土壤;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日复一日的俯身守护;不慕桃李满天下的美誉,唯愿点亮每一个特殊生命的微光;她以师者父母心,温暖“折翼天使”的世界;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朴实担当……
她就是全国特教园丁奖获得者,广西钦州市钦南区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苏朝玲。
苏朝玲和学生在一起。学校供图
以初心坚守一份事业
“从小就想做一名教师,不求桃李遍天下,只愿满园皆芬芳。”这句朴实的话语,早早定调了苏朝玲的人生。在报考师范学校志愿表上填下“特殊教育”四个字的时候,她便与这份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9年9月,苏朝玲怀揣梦想走进钦南区特殊教育学校,但眼前的现实却让她心头一紧:校舍简陋,设施陈旧,与理想相去甚远。身边还不乏质疑之声:“好好的姑娘,何必教这些孩子?”她却说:“特殊教育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这些孩子更需要光和热。”这句话,支撑她走过二十六个寒暑。她把最浪漫的青春,化作滋润特殊幼苗的甘泉。
唯有自强,才能托举特殊孩子的未来。苏朝玲认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血脉相通,普通教育的成果应为特教所用。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不断精进专业。她认真备课、研究教法,更用心走进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在教材与学生间找到契合点,让每一节课都富有实效、温暖人心。
为帮助特殊的孩子感受发音,苏朝玲一次次将他们的手贴在自己唇边、颈侧,体会气流与振动,常常一堂课下来,嗓音沙哑,咽喉肿痛。面对高年级听障学生,她以笔为桥,用一封封信叩开学生的心门,陪伴他们度过迷茫的青春,树立生活的勇气。
苏朝玲始终坚信:“教育需要好老师,特殊教育尤其需要!”
用爱心守护一群孩子
在特殊学校,爱不是口号,是刻进生命的接纳与理解。苏朝玲常说,特教老师最需要的,是心底那份无条件的包容。一个傍晚,刚到家端上饭碗的她接到电话:有学生摔断了腿。她扔下碗冲回学校,火速将孩子送到医院。孩子家在外地,家长赶到需两小时,她垫付医药费,全程陪护检查、清创、缝合……直到深夜家长赶来,她才想起自己还没吃饭。一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是她无声的担当。
苏朝玲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叠纸条,那是她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一次夜巡,她发现两名听障学生激烈冲突,浑身伤痕。拉开后,耐心笔谈,她才知道其中一个孩子因家庭变故而自暴自弃。她写下一句:“把我当姐姐吧,有委屈跟我说。”该生信任地点头,让她倍感欣慰。此后,她用持续的耐心与关爱融化坚冰,帮助该生走出阴霾,最终顺利融入社会。
学生年幼,自理能力差,她常去宿舍帮忙整理衣服、被子;学生生病,她带去医院,看病拿药;孩子缺生活用品,她悄悄掏钱买回;冬天宿舍冷,她把自己家的被子抱来给孩子垫床……这些琐碎日常,汇成温暖的河流,让远离父母的孩子在学校找到家的依靠。
看着曾经的学生有的步入高校深造,有的在社会上自食其力,成为乐观向上的劳动者,苏朝玲倍感欣慰。
以匠心办好一所学校
从教师到校长,苏朝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钦南区特殊教育学校建校初期只有十几个学生,为让更多特殊孩子有学可上,她利用暑假跑遍钦南、钦北的乡镇村落,挨家挨户做动员。
一次走访归途,摩托车坠入农田,她浑身泥泞,小腿被排气管烫出大片水泡,她仅休息几天又继续投入工作。支撑她的始终是那个朴素的信念:多招一个特殊的孩子,就多点亮一个家庭的希望。
随着特殊学生类别增多、残疾程度加重,学校和教师面临更大挑战。担任管理职务的苏朝玲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参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带领全体教师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她科学构建“乐融课程体系”,融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兼顾学业与品德、潜能发展与缺陷补偿,开设康复、优能、职业等课程,一切围绕学生未来融入社会所需,让学生在感知与实践中学习成长。在她的带领下,学校教研成果丰硕,近年来教师在市级基本功大赛中获奖15人次,在自治区级技能比赛与赛课中获奖16人次。
钦南区特殊教育学校在苏朝玲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学校经过两次搬迁,校园从2亩扩展到23亩,学生从10余人增至300多人。学校获钦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结题自治区级课题2项,成为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获评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自治区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办学案例入选2024年广西基础教育现场会交流汇编。
“我愿做一盏明灯,照亮特殊孩子的前行之路。”苏朝玲简短的话语中透出坚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欧金昌 通讯员 孙培春 黎绵)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