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炬,众行致远。今年,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也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后的第一个教师节。《纲要》强调建设“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建成教育强国。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素。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党和国家提出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铸魂是强师的前提和根本。民族地区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在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对于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来说,存在着“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改善民族地区教育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和生活保障,让教师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另一方面,要解决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问题,要宣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把祖国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对民族地区教师而言,需要更大的奉献精神做支撑,只有甘于奉献才能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深化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当前,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数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国家在一系列教师教育文件中明确提出向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导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优化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深入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从源头上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与供给能力。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需要内外兼顾,一方面,注重增强内生动力,支持民族地区办好教师教育院校,提升本土化教师培养能力,使其培养的教师真正“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动高水平师范大学组团式参与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协同发展,通过结对帮扶、联合培养、资源共享等方式,全面提升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支撑能力。
以数字化赋能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民族地区教师而言,人工智能(AI)技术的深度融入,正成为推动其专业发展的关键赋能力量。一是资源赋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聚了覆盖各学段、各学科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了“一平台在手,优质资源尽享”。借助AI技术,平台能够基于教师的专业背景、发展阶段和教学实际需求,构建精准的“教师专业发展画像”,实现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推送,助力教师按需学习、精准提升。二是研修赋能,推动教师研修从传统的“集中式授课”向“泛在化、智能化研修”转型。民族地区教师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与发达地区名师“同屏互动”“同课异构”,开展跨区域线上同步教研;依托MOOC、微课、知识图谱与在线学习社群,支持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选学、按需进修,实现灵活、异步的专业成长。三是共同体赋能,助力教师从“专业孤岛”走向“智慧联校”。利用社交媒体、专业论坛和协同教学平台,打破地理与校际壁垒,构建跨学校、跨区域的线上教研共同体。同时,把AI作为教研伙伴,利用AI辅助进行课堂行为分析、学情诊断与教学反思,建立“人机协同”的新型教研模式。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李景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