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河定民安 国泰邦宁——中国古代水利事业中蕴含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5-09-11 作者:张诗亚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包括古代中国在内的“四大文明古国”,从地理上被归结为大河文明。黄河和长江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而治水一直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识水性,化水害为水利

早在春秋时,老子便对水之德有透彻的认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但水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人能治水,水则利人;人不治水,水则害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都很重视水,游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而农耕民族一年收获多与少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情况。这才有了“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的俗语。降水应时节变化,为了更好地指导农耕,古人在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诸多谚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春雨贵如油”。春播之际下雨,正利于作物生长。但同样的雨若下在麦熟待收之时,便不是好雨了。降水不受人控制,因此,古人对天十分敬畏,进行了诸多形式的祭祀。同时,古人明白要确保农耕的收成,只依靠祭祀是不行的,还要依靠人的辛勤劳作。由此,农耕文明便逐步孕育出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古人眼中的水,除了降水,还有地上的江河湖海。这些水是治水的重点。治水是为了用其利,而避其害。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认识水的特性。古人治水的传统由来已久。《山海经·海内经》有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鲧(大禹之父)面对洪水,想以“息壤”来堵塞洪水,结果失败了,鲧被尧帝下令殛杀。之后,大禹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改堵塞为疏导,继续治水,方得成功。这父子两代的做法差异看似是方法不同,实则是对水的特性认识不同。大禹基于正确的认识,采取了因势利导的方法,为后世治水奠定了基础。“因势”是治理的前提、根本。治水需要先知其势、析其势、理其势,才能合理制定“利导”的方略。司马迁在亲历踏勘当年大禹治水的许多要地的基础上,在《史记·河渠书》等篇章中,专门阐述了大禹是如何因势利导的。司马迁到会稽山时,便听说大禹曾在此获得带有玉字的金简,从而得知九州山河形势,并领悟河道疏浚、水患治理的原理。此外,大禹还在此得到了状似太阳的赤圭和状似月亮的碧圭,各长一尺二寸,由此,他得以丈量天地万物。大禹还登匡庐高峰,观览九江形胜,总体把握水的态势,以便制定疏导方略。至今,匡庐山主峰上还留有“禹王台”景观。

因势利导,成就千秋水利功业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录了大禹治水的要点,“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其中,“随山浚川”是关键。山高而水低是自然大势。利用湖泊、湿地等的水泽消化江水带来的水患;又开两渠分流,使河水顺利流入渤海。这些都是因势利导的做法。这种治水思想,从大禹开始,之后历代传承。仅《史记》中涉及的就有邗沟、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以及 “井渠”(即坎儿井)。

邗沟是人工开凿的水渠,南起扬州,北达盱眙,沟通长江与淮河,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称霸运兵所开凿的运河。它是中国古代南北水上交通的发端,为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由战国时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这项水利工程对水势的利用,可谓臻于化境,历两千余年而未衰,至今仍为当地贡献着巨大效益。都江堰的成功与李冰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李冰在动工前,充分分析前人治水的得失,并广泛走访、踏勘,了解民情和山水、地形等各种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一整套顺应当地实际和自然之道的方案。在其 “深淘滩,低作堰”等思想的指导下,蜀地建设了可以无坝分水的鱼嘴分水堤,兼具排沙、泄洪、调水功能的飞沙堰和集调控、导引、分流功能于一体的宝瓶口,再加上一系列配套举措,形成了都江堰这一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李冰既善纳道家顺天而因势的思想,又博采蜀地民众长期积累的治水经验,才造就了都江堰。都江堰的建造智慧从宝瓶口的开凿便可窥见一斑。宝瓶口开在湔山伸入江中的虎头岩上,山石极硬,如何凿出水道?蜀人积薪于崖上需凿之处,再引火烧崖,将崖烧红、烧烫,突然浇上冷水,崖石便会发生龟裂,然后蜀人就可以将裂石撬开。如此反复整整八年,蜀人生生凿出了宝瓶口,实在超卓不凡。

都江堰的修建,造就了天府之国。而郑国渠的凿通,则将关中平原变为沃野,成就了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霸业。《史记·河渠书》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命人在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了灵渠。灵渠凿通后,秦朝大军由此乘船攻克岭南。秦始皇旋即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岭南自此被正式纳入秦王朝版图。灵渠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等部分构成。其中,铧嘴有分水作用,大、小天平和南、北渠有导流作用;而陡门主要负责蓄水行舟等。灵渠贯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使大半个中国连成一体,意义巨大。《徐霞客游记》曾生动描写灵渠的情况,“桥跨灵渠上,渠至此,细流成涓,石底嶙峋。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

上述著名水利工程都在地面上,而坎儿井则在地下。《史记》中称之为“井渠”。干旱地区的人民开凿坎儿井主要是为了灌溉和生活。在新疆吐鲁番,干旱酷热的气候致使地表水无法成流,而接受充足日照的众多雪峰,会源源不断融化出雪水,融水成为当地重要水源。但广袤戈壁酷热干燥,地面水流蒸发、渗漏严重,因此,无法采取地面运水方式,只能依靠地下运水。由高往低、自流灌溉的坎儿井系统,应运而生。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及错现 (小型蓄水池)等组成。竖井、明渠与地面相接,方便灌溉、生活等;而暗渠则为地下水道。仅吐鲁番一地,便有1100多条暗渠,总长达5000余公里。暗渠的开凿,全靠人工,需耗时数年乃至十数年。而开凿暗渠之地的土质皆为砂砾、黏土胶结的情况。砂砾可使渠壁坚固而不坍塌,黏土可使水不渗漏,而二者胶结,凝为一体,形成了天然的混凝土,为当地人开凿坎儿井提供了极大便利。可以说,先秦就已开凿坎儿井的先民,是在将山势、水势、土质、地形、季节变换等诸多自然因素认识得极为透彻的基础上,才开发出这了不起的坎儿井。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

谙安澜之道,筑邦国之基

古人治水,其道深矣。治水安澜之道不仅在于工巧物用,更在于制度之智、文化之蕴。在大禹时期,治水即与治国互为表里,共为王者宏业。孔子赞大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将治水与民生疾苦、为政之本相连;管子亦明示,“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水为其中一害)……五害已除,人乃可治”。历代明君贤臣,莫不以兴水利、除水患为固本之要。而《尚书·禹贡》更记载,九州贡赋的制度实则奠基于大禹治水之功。大禹分疆理水,疏导川渎,然后创立贡赋制度,将自然形胜转化为政教纲维,终致“国基永固,社稷安宁”。由此观之,水利是农耕的命脉,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千百年治水传统积累了大量智慧,有三条格外值得今人借鉴。第一,因地制流,分域而理。无论是大禹划九州、定贡道,还是李冰察岷江水性而创造无坝分水的奇迹,其成功的要旨都在于精准把握山川形势、水脉性情。水因地异、流随时变,治水者必须审度机宜、随势施为。此中智慧正与现代区域协调、分级治理之道相通。第二,聚民力以成伟业,集众智以定天下。治水工程浩繁,需要长时间投入大量人力。都江堰的成功,不仅依赖李冰父子的运筹,更依赖蜀中百姓胼手胝足,倾尽智慧与血汗。民为治水之基石,也是智慧之源泉。历代明主治水,多能体恤民瘼,善用民力,使百姓于参与中获益,于受益中归心,最终形成治国安邦的磅礴合力。第三,治水与治心相济,安澜与安民同功。水性无常,旱涝相循,一时之功难求永逸。治水不只是土木之役,更需建立长治之规以求人心安定。正所谓“治国犹治水,水利则民安,民安则国治”,治水的终极目标在于社稷安定、苍生乐业。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为政者法度修明,赏罚有信。

古代治水智慧更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对水的敬畏与运化,孕育出“天人合一”“因势利导”的哲思;对治水功勋的追念,则化育了祭禹之典、修渠之祀等礼俗。“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在治水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古人深知水之灵性,既怀敬畏,又重疏导,认识到在治水的过程中,“疏”胜于“堵”。古人既敬畏自然,又不断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努力改善着自己的生活。而大禹作为治水圣王,享祀不绝;都江堰李冰父子、钱塘江潮神伍子胥等由治水功臣衍化为神祇,都是万民祈愿海晏河清的表现。这样的文化血脉,贯通水利与社会,使治水成为凝聚共识、维系秩序的关键。

回望青史,自大禹分疏水道,至秦汉渠堰纵横,再至历代河督整饬洪防,治水之术日精,治水之制日善。在今天中国防洪抗旱、流域统筹、南水北调等诸多伟业中,先贤智慧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唯有敬畏自然规律,统筹四方之利,兼济当下与长远,才能达到“水利则国兴”的境界。从大禹治水起,人与水数千年的历史证明,只有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才能远水害,而趋水利,最终实现河定民安、国泰邦宁。

(作者系西南大学教授)

“中国文化系列解读”到此已全部完结。本系列共15篇文章,涉及“天”“地”“人”三个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如“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建筑文化、中华民族农耕传统等进行解读。各位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该系列文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基础性、系统性认识。

责任编辑:单笑斐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