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好多了,认识了很多可以约着出去耍的朋友。”临出门,69岁的吴阿姨紧握着重庆师范大学“与独同行”项目负责人刘芳老师的手,像送别回娘家的女儿返程一样,眼里充满了慈爱。
她们不是母女,却胜似母女。2016年,由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渝北区计划生育协会、渝北区龙溪街道办事处牵头主导,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承接的失独老人健康关爱项目——“与独同行”项目落地实施。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日常护理、精神慰藉……无数个日子里,志愿者们承担着亲朋的角色,用爱将失独家庭的伤痛细细抚平,把他们生活的勇气凝聚起来。
20万公里——显示在汽车仪表盘上的数据,是刘芳带领项目团队为每户失独家庭奔波的深情足迹。
“我自己是独生女,”刘芳的讲述带着深沉的共情,“小学时目睹同学离世,同学父亲一夜白头。大四时,又一位同学远去。那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也不在了,谁来帮帮我们的父母?”这份源自生命的忧思,驱动着她深入探索。2023年,她将十年实践凝练成博士论文——《失独家庭哀伤疗愈的多重机制研究》。
首次“触电”志愿服务,自2019年起,攻读社会工作本科、研究生的马文涛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意义。组织、管理能力强的马文涛跟着学长们一起开展社区活动、入户探访,现在已成为“与独同行”项目的片区负责人。2023年,他负责重庆沙坪坝区毕业季红岩社工计划“爱在相伴”独居老人社会公益项目。
“这些年参与项目的最大困难是‘敲不开门’。”马文涛谈及参与帮扶失独家庭群体的难题时说。
“探访”,探的是逐渐老龄化的失独家庭。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群老人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养老?
“帮扶计生特殊家庭,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之一。”渝北区龙溪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针对他们在精神、生活、医疗等方面的迫切需求,2016年,渝北区计生协会创新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培育和引导重庆师范大学“与独同行”项目组来参与失独家庭的帮扶工作,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助”失独老人养老帮扶体系,提升老人健康水平和养老质量。
“相对于政府部门,我们更灵活、更具有专业性,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在服务中成长的平台。”刘芳说,失独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大部分人生活在悲伤的阴影中,害怕接触社会。“这些老人我们一个也不能丢,还要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活着。”
家住红金路的张阿姨,十几年来将自己关在屋子里。那是城中村的老房子,室内墙面都有些脱落。
“失独家庭最大的特点是很安静,那种氛围让人觉得静得可怕。”2023级社会工作本科生张欣冉说。
从入校开始,张欣冉以子女回家的形式,月月上门探望谈心,她还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为老人改造了一间由厨房和卧室组合而成的温馨小屋。挑了个好日子,老人搬进新家。打那以后,张阿姨挂在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不仅愿意走出去到邻居家串门,还介绍自己厂里失独的同事来参加团队活动。
“只有你们还记得我的生日!”又一个11月来临,张阿姨眼中噙着泪光,轻声说道。为了这个日子,项目组的成员们早早忙碌起来:布置房间,定制蛋糕……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只为给她一个“家”的生日。
“我们不是帮扶者,而是他们的孩子。”刘芳说,“‘与独同行’不同于一般的志愿项目,不做一阵风似的走访慰问,我们做的是‘浸入式’的陪伴。”就这样,从房屋整修到聊天宽慰,从做中秋团圆饭到过生日,志愿者们为失独老人提供了亲人般的关怀。累计1800余次上门服务、140余人次就医陪护、800余次心理疏导与应急帮扶、900余份健康档案……数字背后,是滚烫的赤子之心。
针对每户家庭,项目团队构建涵盖心理、社会、生活三维的精准支持体系。用持续的情感陪伴和专业疏导融化哀伤的坚冰;借社区活动和互助平台,织就新的社交网络;通过政策解读、资源链接、安全普及,增强他们独立生活的底气。此外,根据实际情况,项目组在助医健康帮扶、心理精神慰藉、物质援助三个方面为每户家庭定制个性化帮扶方案。
这份守护,也在滋养着守护者。项目累计带动240余名学子走上社工岗位,服务计生特殊困难老人逾2.8万人次。产出的研究报告屡获官方采纳,百余封感谢信、千余条暖心留言是无声的丰碑。“志愿者们在服务中与失独家庭建立了深厚羁绊,更在奉献中完成了自我的蜕变与成长。”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党总支书记王丽萍感慨道。组织的壮大印证了模式的可持续与可复制,“我们期待,将这份‘山城温度’带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杨国良)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