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午夜,兰州大学(以下简称“兰大”)城关校区杏林楼的一盏灯悄然熄灭。在杏林楼616号这间“秘密花园”里,一位学生刚刚解开了自己的心结。616号,是罗小峰的办公室,这样的谈心活动,早已成为他教学生涯中的家常便饭。
罗小峰是兰大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作为一名“公卫”人和“防艾”人,他为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大学生的性与“艾”》,融合医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多维视角,构建起“阐述现象—剖析原因—提供措施”的授课主线,打破了传统艾滋病课程中教与学的局限,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和认可。
现如今,这门课程已是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和省级课程。目前,线上课程完整运行12期次,惠及全国近千所高校的4万余名学子;2023年秋季学期,在甘肃省教育厅“六互”工作推动下,该课程成为全省各大高校学子的热门选择,已有16000余名学子选课,95%完成全部学习。
读博期间,罗小峰曾深入毒品和艾滋病的重灾区——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景罕镇广宋村,在田野调查中接触过众多吸毒者、性少数群体、大学生群体和商业性服务者。通过与他们朝夕相处,使得罗小峰对这一群体的习惯特点了如指掌,这也是《大学生的性与“艾”》课程设计的主要框架体系。
在罗小峰看来,艾滋病不仅是一个生物学问题,更是社会学中的社会行为问题,“在设计课程时,我抛弃了常规内容,如发病原因、感染途径、临床表现等,转而以专题的形式授课,如毒品与艾滋病、性少数群体与艾滋病等,尽量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实际上,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推动性教育的进程充满了坎坷与挑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罗小峰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面临太多质疑,甚至是否定。然而,这些挑战并没有使他灰心,反而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成为他不断进步的“燃料”。
为引导学生远离艾滋,拥抱健康,近年来,罗小峰奔走于各大高校,致力于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的健康教育事业。他还凝练出“教学—科研—创新—服务”的课程育人模式,使学生成为课程的直接受益者,打破内容的“思想禁锢”,纠正了学生“认知误区”,从而实现了课程的“服务初衷”。
课堂上,当学生们选择了错误的选项时,罗小峰总是能对某一行为背后的逻辑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我经常跟学生说,我们的三观要正确。”在他看来,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大学生群体中“谈性色变”的情况已少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性庸俗化”,这导致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性”时缺乏足够的敬畏心。
防范意识同样也是罗小峰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点。“发生性行为时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这为的是自己而非他人。”他反对学生因好奇心和一时的冲动而给自己带来难以承担的后果,“性由心生,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社会属性和心理感受,而非动物属性。”
若有人真的因为发生高危行为而感染了艾滋病,罗小峰则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做好转介工作。“我会先把学生安抚下来,然后告诉他们去哪里,去找谁,挂什么号。”在罗小峰的引导下,曾有一位不幸感染了艾滋病毒的学生在12小时之内吃到了阻断药。
每份课件的第一页右下角,都放着罗小峰的工作微信号和电话号码,“如果学生有需求,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专业人士,接受专业服务。”这是罗小峰的一点巧思。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来找罗小峰寻求帮助的学生渐渐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内,也有省内其他高校的学生“闻名而来”,他都一视同仁,一次又一次无偿伸出援手。
罗小峰既是本科生班主任,也是研究生导师,身兼数职并没有让他分身乏术。不管教导哪个阶段的学生,罗小峰的教导方法都离不开“真实”与“努力”,即想什么就说什么,努力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2019年,他负责一个大四的男生宿舍,从娱乐爱好、情感状态着手,起初学生们非常矜持。但随着罗小峰一声声“飞哥”“老余”等称呼的变化,大家放下顾虑开始接纳他,学业、生活、恋爱等畅谈无阻。
学生小曾是罗小峰选修课的学生,喜欢坐在最后一排,全程不抬头。在得知他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后,罗小峰在空闲之余找他谈心谈话。在罗小峰帮助下,小曾大二就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大三时,罗小峰安排小曾参与科研项目,让他走出了“病”区。目前,小曾已离开兰大,他们间的交流却从未间断,正如小曾所说:“闭上眼常常怀念在兰大的青葱岁月,坚信无论自己未来在何处,兰大和罗老师永远是我的底气和勇气。”
学生施燕丽大二开始跟罗小峰做项目。3年里,“创新创业大赛”“志愿者服务大赛”“暑期社会实践”“副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本科毕业设计”,一项项的活动不断达成默契。“罗老师的谆谆教诲与辛勤指导,影响着我的每一个决定,引导着我的每一步成长。”施燕丽激动地说。
2021年,外国语学院学生刘宗豪在上完《大学生的性与“艾”》这门课程后,被罗小峰的幽默风趣所吸引,便请求罗小峰作为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指导教师。在罗小峰指导下,刘宗豪负责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拿下了2021年兰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宣传团队等多个荣誉称号,并被评为2021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品牌项目。
“教书育人,说起来很大很大,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衰。但它做起来却很小很小,因为它需要具体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罗小峰说,对于他来说,“我最喜爱”和“好老师”两个词的背后是责任、是使命,是自己要用一生去不懈探索、不断实践的漫漫征程。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马澜芯)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