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测评报告,让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樊佳欣在大二下学期就意识到,自己对数据的敏感性不足,可能不太适合会计专业。但她创意能力突出。于是,樊佳欣根据测评报告以及学校“双画像”平台,对职业方向重新规划。她现入职广东中山一家单位的自媒体岗位。
这得益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广轻大)近年来实施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评价驱动职业供需匹配的改革方案》。“过去学校很多时候靠成绩单评价学生,这种评价单一、静态,难以全面呈现学生能力,更难以回应企业真实需求。”学校教授程时用发现,这导致部分学生刚工作时,发现工作不适合自己就跳槽,部分单位新员工离职率较高。
为努力破解校企“供需错配”难题,广轻大努力重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将“职业供需匹配度”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长期深入知名企业,调研岗位需求,构建“知识、技能、素养”三维评价体系。
如何量化评价标准?学校搭建了“双画像双精准育人平台”(以下简称“双画像”平台),对学生和岗位分别进行“画像”,助推评价细致化、可视化。
在学生评价方面,“大学生‘五育’素养评估画像平台”涵盖德智体美劳600多个观测点,呈现学生综合素养。而“大学生职业能力画像平台”则综合学生在学习、实训、竞赛等环节的表现,由系统汇聚成一张立体的、清晰的“学生画像”。同时,学校定期采集企业的岗位需求,形成“岗位画像”。
平台将“学生画像”与“岗位画像”进行智能匹配,当两者重合度达80%以上,系统自动向企业推荐简历。“这不仅帮毕业生高效搜寻工作岗位,而且帮在校生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程时用给出一组数据,目前平台已有7省份30余所院校2.3万名学生、1.2万家企业入驻。
莫玉荧是学校合成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她从大一起,就使用“双画像”平台。“我毕业后,想去华大基因这样的头部企业工作。平台对我的职业发展潜能进行评估后,提示我要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于是,莫玉荧积极参加竞赛,补短板、强优势。在她看来,这套评价体系让自己知道了“缺什么、该怎么补”。
平台还会发布详实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契合度报告》,由市场和企业来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效“打分”。“很多毕业生‘来即能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能很好地契合岗位要求。通过画像精准定位培养目标,我们还与学校共建产教融合课程、实训基地等。”中石化相关负责人说。
广轻大副教授张沛锋注意到,不少企业在招聘时,把“责任心、耐力和团队协作”写入岗位要求。他便在体育课中引入灵敏性、团队协作、抗压训练等相关的趣味游戏,把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日常锻炼。他认为,健康的身心能提升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与适应力。
当学校某些专业连续三年在报告中亮起“红灯”,出现就业率低、招生调剂率高的情况时,学校果断缩减招生。部分与当地产业难以深度对接的专业更是被淘汰。同时,学校陆续开设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康养护理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评价报告督促着学校紧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现在很多企业主动找到广轻大,希望开展更加深入的校企协同育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盾 通讯员 谢钰然)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