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伴随着黄浦江畔长鸣的汽笛,当首批留美幼童在容闳带领下登上邮轮,他们翻开的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新页,更揭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壮丽新章。从此,一代代华夏赤子蹈海求知:檀香山的孙中山点燃了共和星火,东京寓所的鲁迅镌刻下“寄意寒星”的孤愤;欧陆风云中,周恩来、邓小平淬炼出救国的信仰;大洋彼岸,钱学森、黄大年们毅然归来,将毕生所学铸入复兴中华的基石——百余年来,数百万中国学子负笈海外,既带回了先进理念,也让世界看见中国从长辫马褂到自信东方的文明变迁。
留学史本质上是一部文明交融的“破壁史”。当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在长安如饥似渴地研习儒家经典与律令制度;当粟特商队的驼铃串联起撒马尔罕与长安,在丝路驿站播撒下语言、乐舞与多元信仰的种子;当利玛窦与徐光启在明末的书斋里合译《几何原本》,尝试勾连西方数理与东方哲理——人类文明其实早已编织起共享共荣的经纬。这些刻在文明丰碑上的名字与故事,早已昭示一个真理:知识的迁徙从未止步于国界,智慧的星火注定会照亮全人类。时光荏苒,薪火相传。改革开放以来,已累计有超过800万中国留学生延续着这场横跨千年的文明接力,用当代人的步履续写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史诗。
在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当某些声音强调“脱钩”“断链”时,甚至将求知的学子污名化时,我们更应在穆萨怀抱的那袋金色稻米中,看清文明交融的不可阻挡。这位来自冈比亚的“非洲徒弟”,用恩师袁隆平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在家乡种出硕果,跨越万里长空,只为向已故的老师报告:“非洲的杂交水稻熟了!”穆萨手中沉甸甸的米袋,装的是解决饥饿的希望,更是对“脱钩断链”谬论最无声却最有力的驳斥。这份成果,无关地缘博弈,只关乎田间地头实实在在的丰收与饭碗。这份跨越生死的师生情谊与共同追求,岂是冰冷的高墙所能阻隔?
穆萨的故事并非孤例。它象征着民间智慧星河如何穿透政治的阴霾: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向联合国成员国开放的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首位外籍航天员,历史总在证明,真正推动人类进步的,是如穆萨般脚踏实地的合作者,而非聒噪的猜忌。青年一代,尤其是行走于不同文明之间的留学生和技术学员,正是这种合作最活跃的细胞。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知识无国界,合作无止境。青年肩上的责任,既是个人理想的实现,更是守护这条由无数穆萨们用汗水与感恩铺就的文明对话之路。当穆萨的稻米被郑重呈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展台,它所代表的,是“禾下乘凉梦”化作人类共同福祉的壮丽诗篇——这,才是文明应有的流向。
其实,留学不只是肩负人类进步的崇高使命,更是时而平淡无奇、时而多彩丰富的日常生活。是初到异国的茫然紧张,是跨文化课堂上因误解而爆发的笑声,是课后酒吧与外国同学畅谈世界的轻松时刻,是留学生春晚舞台上的川剧变脸,亦是向外国同学展示的煎煮烹炸的中华美食。时光流转,从长安城的胡商酒肆到纽约皇后区的“留学生厨房”,从遣唐使的汉诗笔记到各国留学生群组的表情包大战,文明的火种总在寻常生活的薪柴中生生不息。
中国的留学群体,过去是民族觉醒的先锋,今天是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未来是文明共生的推动者。他们不是某种符号或叙事的附属,而是千千万万真实存在、有血有肉、脚踏实地的青年。他们在苏格兰高地的薄雾中徒步丈量自然,也在黄土地上挥汗参与乡村建设;他们在硅谷最前沿的AI实验室里与全球头脑碰撞火花,也在故乡中小学的讲台上为孩子们点亮未来。他们在中国,在世界,正在发芽。(作者 张珂通系英国格拉斯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荣誉主席)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0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