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广西梧州:深耕科教沃土 点亮创新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22 作者:欧金昌 滕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3D打印笔吐出的PLA材料正在成型,这是我们设计的防风衣架挂钩”……秋日的广西梧州校园里,科技教育实践的热潮涌动在课堂与社团的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梧州市将科学教育纳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工作清单,形成“党委统筹、部门协同、学校落实”的工作格局。2024—2025年,该市22万人次学生参与各类科教活动,形成“人人爱科学、人人可创新”的浓厚氛围。

在师资保障方面,梧州市借助“国培计划”“区培计划”,构建三级培养体系,重点培养120名青年科学教育教师,通过“理论研修+跟岗实践+项目孵化”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在梧州市振兴小学逸夫校区的“逸得气象站”,学生们正跟着气象专家调试观测设备。作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该校以 “专业引领+学科融合+实践育人”模式,开发气象科学校本课程,并通过“1+N”形式将科普辐射至多所学校,3000余名师生在春分立蛋、预警观测等活动中感受科学魅力。

探索科技的场景,在梧州中小学校园随处可见。目前,梧州市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设人工智能、航模、3D打印等特色社团。梧州市新兴二路小学创新“中医药+科技”模式,学生在种植园识药辨草,同时用3D打印技术复刻药材形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该校学生陈玥颖在学校科创教室用3D打印笔画立体金银花,亲手种在“百草园”的薄荷已发芽。

“中医药文化不再古老神秘,而是可触摸、富有趣味的。”陈玥颖说,他和同学借助3D打印技术将中草药知识转化为立体模型,完整体验了从认识、种植到熬煮品尝中药的过程。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中职,再到大学,梧州市校园里的科技教育全面开花。

“课本里的编程疑问,我在菜鸟驿站的智能分拣系统中找到了答案。”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学生说。梧州市部分职业院校与阿里巴巴集团菜鸟网络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将菜鸟驿站打造成学院名片。在梧州市职业学院,宝石加工专业学生运用3D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推动传统工艺升级,实现科学教育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

在梧州市第十五中学的实验室里,学生林子渊正在调试他的“智能防汛预警装置”。这位斩获40余项省级、市级科创奖项的少年,从口罩佩戴痛点中获得灵感,设计出“可调节减压挂耳结构”,还从台风天的晾衣架中汲取创意,研发出滑落率降低80%的防风衣架,最终亮相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的成长轨迹,正是梧州科创教育成果的生动体现。

从社区科普志愿服务中的小学生,到机器人竞赛中操控机械臂的中学生;从科幻画的创作者,到无人机挑战赛的参赛者,梧州市的青少年学生正以好奇心为引、以实践为翼,在科创舞台上绽放光彩。正如林子渊所说:“齿轮转动的声响里,藏着未来的答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欧金昌 通讯员 滕瑜)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