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连中国:你有多丰富,你的课就有多完整

发布时间:2025-10-22 作者:连中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连中国,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原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长期专注于阅读与写作教学,著有《语文课》。

一位老师曾给我发过这样一段话:“感谢你在我把‘柔软下去’视为弱点的时候,及时出现!”一句话装满了这位老师的经历和自我认知的过程。野人献曝,我在做教师和教研员的过程中,也感受到教师内在的成长绝非易事,我的成长至少经历了这四件事。

要对自己真诚

刚做老师的时候,感到每天都在应付别人给我布置的任务,总在想还有什么材料没上交,还欠了哪里的债,务求完美地应付周围所有人几乎成了我工作的全部,每天紧张得如惊弓之鸟,任何意外的弓弦之声都可能让我应声而落。

当时教学上特别流行PPT,评优课、公开课要是有个PPT,那是很显赫的事,没有则可能被视为保守落后,没有变革心。可那几年电脑还不普及,每个办公室只有一台台式机,大家要轮流使用。还记得那时我每天别的都可以放下,就盯着电脑何时能空下来,或者“积攒”与电教老师的友情,能在学校机房空闲时用下电脑,只是为了做几个精美的PPT

回想起来,这些当时很重视的事其实都是相对次要的,它却深深地引导着一个需要获得认同的青年教师的行为。

几年下来,我发现整个人都被“外在”牵着,为了迎合或实现“外在”对我种种的要求,渐渐变得对“自己”毫不在乎,一心向外。我沿着“外在”为我设置好的途径和要求做事情,尽力达标,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了一种得意,以为自己走上了一条多快好省的成长捷径。

但时日渐久,我发现了问题,我缺失了“中央处理器”,“外在”没有经过内在的确认、辨识,我便失去了发现真实问题的能力。我对自己的学生表面上是重视的,但我的重视是表现在一些可见的评比指标上,我看重“外在”带给我的意义感,即立竿见影的好处。我的动力不是源自自我的工作困惑以及对现实问题解决的渴盼。那段时间,我不能说出别人没说过的话,我也不能发现别人不曾发现但很重要的问题。

周国平先生说:“我将永远困惑,也将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我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诚实,也便发现不了我自己的困惑,更失去了寻找的勇气。勇气很重要,和熙熙攘攘的“外在”在一起的时候并不需要勇气,决定自己一个人上路时才需要。

对别人真诚,当然重要;但在各种各样的比较与追逐中,我们渐渐失去了对自我的真诚。缺乏对自我的真诚,我们也便失去了基于“自我”的对问题的敏锐判断,也失去了源自内心不竭的力量。不经自我真诚认定的内容,会缺失最核心的动力与定力。有了扎实的“自我”,才能有真实意义上的借鉴与吸纳,才能有自觉的无私与奋勇的实现。

要对自我真诚,就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时时刻刻要问一下我们的内心:这件事自己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我喜不喜欢,这样我们中小学教师也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发现,有自己的观点,然后经由自己的实践,成为自我的论据。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在做教学研究时都刻意给自己留出独立的时间和空间,一个人思考、琢磨,一个人读书、笔记,我要让那些理论中的论点和论据最终能与我个体生命内在获得和谐美好的统一,经过我的独立思考,我真的认同它、喜欢它,这样的教学理论才具有切实改变我们行动的勃勃力量。

但事情的复杂性还在于,在真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方向行动并不会总给你带来利益。有段时间,我不去急功近利地提升班级平均分,而是努力让班上的每个孩子都更喜欢学习的过程,这时我就会感到其他班级的成绩超过我时的焦虑。但我告诉自己,给我带来眼前利益的并不是我和学生生命里最需要的东西,这时我就拥有了勇气,有了方向和路径自信,我就像独自决定去西方取经的玄奘一样,一往无前。

一个缺乏对内心掂量的人,其思考和判断的根基往往是摇摆不定的,其行为与主张也不易长久坚持,很难在逆境中有所担当,更遑论其对事情拥有真实的创造与触动人心的突破。

慢慢学会对自己的课负责

当我逐渐有所追求的时候,我也开始意识到要对自己的课负责。一堂公开课上完,会有各种外在的评价,校长、年级组、同科教师都会有评价,这些评价固然重要,要虚心听取,但这些评价与我所说的责任无关。我的课要对我和学生的求索与困惑、发现与理解负责,我的课是否对师生的“出发”具有启动性力量,别人的评价我都会认真听,但他们的意见要经过我内心的确认,而是否需要改变,则要由这些改变是否能带来我和孩子在课堂上更畅快的呼吸、更用心的跋涉来决定,我要对一堂课是否能带给师生真实的发展负责。

年轻时我参加过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全国语文报杯”青年教师课堂大赛,抽签很靠后,在旅馆等了很多天。在等待期间,我的内心是平静的,没有青年教师第一次参赛的紧张,因为我相信无论成败那都是我自己的课,我只求能讲出我真实而内在的理解与探索,甚至我的迷茫和不成熟。我很欣慰我的平静战胜了成败观,这时就知道我做到了为自己的课负责,而不是对外在的评价和比赛的输赢负责。

语文课是人文课程,在我与那些经典的篇目长期相处与“商榷”的过程中,我逐渐与那些篇目中所洋溢出来的生命特质融到了一起;而在与学生长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相互领略了各自的生命姿态,我们相互尊重和理解,我们也将用各自生命的姿态一起探讨那些经典中的生命特质。我的课,与学生和那些经典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要为经典的正确理解和学生的未来负起责任。

2000年,我在北师大附中带高一。为了打开学生的视野与认知,我将《红楼梦》足足讲了一个多星期。有心急的学生课下问我:“老师,咱们什么时候讲课文啊?”那个时候,《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还没有纳入教材之中,但我想把曾经与我的青春融在一起的经典和孩子们分享,我特别想知道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我想找到我、经典与孩子的交集,我迫切地想把一部伟大经典的正确打开方式介绍给孩子,给他们的人生以积极的影响。

在教师生涯中会有很多琐事,但首要的就是去关注自己的感受,解决自己内心的疑惑,然后理解教学中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困住学生的,最终都会困住老师自己。帮助学生冲开层层“困缚”,往往就是在拓展师生共同的生命空间。

2000年也是我第一次带高中,发现制约学生写作的有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学生认知视野窄小,自我内在生命体验没有被激发出来;二是平时忽视语言积累,运用时往往捉襟见肘;三是行文前缺乏整体规划,易造成层次逻辑混乱。

找到了问题,我教学的责任就是解决这些问题。以提升语言规划能力为例,首先我要主动改善我的语言表达,追求课堂语言的文质兼美,阐释论述都要锤炼语言的核心思想、内在逻辑和表达顺序。我也提醒学生,只要发言就要对语言的表达有所追求,先是精准,再是逻辑与顺序,最后是优美或生动……2003年高考,我们班级出现了七个作文满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解决了学生的核心问题,也提升了我的能力。

我做教研员时,有一次帮一个区的老师备课,他们要将统编教材某单元的四部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的节选课文整合为一节课来上。我在努力帮他们备课的同时,也表达了我的力不从心:我感到这样的课是对这些伟大文本没尽到责任。再一次,得知某位资深教师正全力以赴手把手帮一名年轻老师参加赛课,我也表达了我的意见:帮助一位老师,要给他留有自主探索、思考的空间,让他慢慢学会并理解为自己的课负起责任,这样他的进步会更快。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似乎一直在被牵着走,要求我们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如果都是这样,我们那个宝贵的“自己”要到哪里去寻找?

让我们透出成熟而饱满的气息

进入北京四中后,我遇到很重要的一个教育理念:以人育人。这第一个“人”,可以有丰富的所指,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指教师自身。教师自身就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这个“人”会对学生构成深刻、自然、内在、长久的影响。教育走到最终,留在学生生命中不断发生效能的,很多时候都是教师这个活生生的“人”。“人”是立体综合的,是“无处不在”的,是“活灵活现”的,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以人育人”才能充分保证教育自然、深广、丰富地发生。

在教育中,自然的影响远比刻意直接的教育更真诚、更充分,也更有效。教师在对自我深入的探究中会不断走向成熟与饱满,进而我们的课也渐渐会透出成熟而饱满的气息,这些气息会构成对学生最为重要也最为自然的影响,这样师生才能携手共同走向远方。

上课,绝不仅仅是技术性、程序性的活动。课堂,自然可以有多种形式。但真实意义上的好课,是在对自我生命的不断探求中上出来的。我们自己走到了哪里,我们的课才能上到哪里。在对自我生命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才可以祛蔽,才能与那些重要而深广的东西渐渐靠拢、步步逼近。好课都不是单纯地在讲别人,每一节好课里都有一个真诚求索的自己在后面“站”着。真正的苏东坡,不只是靠我们的嘴“讲”出来的,而是因为在我们自己生命的探索过程中,早已和苏东坡的人生渐渐靠拢、步步逼近,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与苏东坡融为了一体,这是好课诞生的根本条件之一:好课都不是在讲别人。

曾有位编辑和我谈及写书的目的与价值追求。我写书,似乎并不想教别人怎么去上课,我更想介绍一下我的一些活法。正是基于这些“活法”,我的课才上成了那个样子。正是对自我探索的不断深入,造成了对所教课程的不断“逼近”。我有一个2013级的学生王玉,现在哈佛大学读物理学博士,她也进一步佐证了我的想法:前段时间她告诉我,她在看我写的《语文课》。我非常惊讶,我说她一个学物理的人,又不打算再次高考,更不准备去教语文,为什么要看《语文课》。她说,我在《语文课》里看到了一种活法,她在看那些“活法”。

教师要有什么样的活法?这应该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我觉得总要有“成熟而饱满的气息”,我希望我的内心要始终活泼,始终有柔软且丰富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对自身、对世界有更清透准确的看法,表现出一定的判断力,还要不断让我们的才华与创造力诞生与发展。只有具有“成熟而饱满的气息”的教师,才既能让学生信服,又能与他们共情。

追求“成熟而饱满的气息”,我还主张以深度备课带动深度阅读。在真实的教学生活中,一位教师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因此一定要抓住备课中需要读的好书深入读进去。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就必然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让那些伟大的书页漫过我们现实中有限的头顶,我们的人格和境界也会自然而然地伟大起来,我们的学生也必将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受益。

人一生的使命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使命是:不断探索自我。让我们在对自我的不断探索中,试着也让我们透出成熟而饱满的气息。

保护好自己的才华和理解力

再后来,我在上海鲁迅纪念馆看到鲁迅深情的一句话:“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这句话与我发生了深度共鸣,寥寥数语似乎已将我的课堂最核心的追求一语道出。

鲁迅的“人立而后凡事举”有着深广的含义。要立之人,当然首先包括我们教师自己。教师要为自己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负起责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学生一道有所树立。

对自己负起责任,首先要珍惜并保护好我们的“才华”。才华,本质意义上是一个丰富、饱满、有血肉的优质生命在外部条件的限制或加持下,散发出来的独属于这个生命的某种华彩片段,每个生命都一定会有自己的一段华彩篇章,这道华彩篇章越是逼近生命的核心向往与核心困惑,便愈能显示出价值和力量,也愈能接近正常观念中人们对才华的定义。

仔细分析,才华都充满了对世界的敏感与真诚,因而才华也是非常娇嫩的东西,对一般人而言它经不起生活琐事和世俗观念太粗粝的消磨,我们在被迫、被动地做一些琐事、俗事的过程中,会逐渐失去才华最重要的基础—生命中的敏感与真诚。

毋庸讳言,一位优秀的教师是需要才华的。我们的学生需要被更多、更绚丽、更富有价值的光芒所照亮,而不是仅仅在重复与“巩固”中过日子,这也需要我们教师不能失掉自己的才华。我们做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太多的琐事,也自然会有很多的要求和欲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些时间,用孩子般清澈的、没有私欲的目光重新打量这个世界,让自己的一些天赋和特长得到纯净的发展。我们的才华会引发学生的惊喜、羡慕和模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光,会给他们以激励,也能让他们更信服我们指明的方向。

此外,教师还要保持一种高度的理解能力并能把这种理解能力传递给学生,理解人,理解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的本质。教育的核心特征是“人”对“人”的事业富于理解力,我们的教育便会诞生出更丰富、更鲜活、更与众不同的教学与育人的样貌,会呈现出更加富有价值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去斟酌语言精确而生动的表达,这已经非常好了。但是,优质的语言不只是在于语言本身,还在于诞生它的“人”的状态上。因此,如若我们能把斟酌语言提升到斟酌“人”的内心、斟酌“人”的情感、斟酌一个“人”自我生命独特体验的状况上,便是打通了语言与“人”内在的重要关联。此后,一位学生可以在欣赏或追求极致语言的同时,也能不断体味、掂量生命的质地,如孔乙己那几句著名的“台词”,我们教师若能把对主人公的处境、心理、观念的深刻理解传递给学生,学生便更能体会出语言背后的那个人。从更内在的角度讲:所谓斟酌语言,就是调整语言与“人”的距离,进而缩短这种距离,直至达到“人”与语言的亲密无隙,言随“人”转,“人”言合一。

教师要保持自己高度的理解能力,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有意无意的懒惰和忽视都是让教师失去理解力的原因。

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教师的内在成长可能会遇到上述这四件事。有了真实丰沛的自己,才能有完整内在的责任感,这样我们的课才能有亮度与光泽;有了对自己的责任感,才能有更宽广的内容,负起责任的愿望和可能。努力让自己保持完整和丰富,因为你有多完整、多丰富,你的课就有多完整、多丰富,你的学生也会成为同样的人。

曾经在大草原上见过一匹骏马,那匹马虽然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但它把速度凝住在强健的肌肉里,将征服宽广的能力蓄积在流动的线条里,将现在踩在平静的蹄下,把未来噙在冷静的眼神里……(连中国

《人民教育》2025年第17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