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柳州市鹅山路小学: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

发布时间:2025-10-23 作者:刘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选题背景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均强调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支持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中国西南工业重镇,市教育局发布《柳州市大中小学“工业思政”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统筹用好柳州工业特色资源,将工匠精神、实业报国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打造柳州市大中小学“工业思政”品牌,推进学校思政教育与柳州工业发展实践双向融入、融合发展。

柳州市鹅山路小学以“读—思—行—创”为基本路径开启“阅读+实践”大思政主题教育研究。针对传统思政教育“读思分离、知行割裂”等瓶颈问题,构建“阅读激发创造、创造反哺阅读”双向赋能机制,将柳州“实业兴市”基因融入育人实践:一方面通过文献研读、实地研学及“匠心讲堂”“产业面对面”等活动,让学生深度了解企业文化及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立足企业现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构想,参与未来工厂设计,将工业精神转化为真实的创造动能。推动大思政教育实现课程精品化、资源场景化、育人链条化,使学生在“读万卷书”中厚植家国情怀,在“行万里路”中培育创新素养。

教学目标

此课例以“从‘柳工制造’到‘柳工智造’”为主题引领五年级学生开展探究,主要目标如下。

知识层面:

梳理柳州工业发展史,了解柳工集团(简称“柳工”)等本土企业的发展历程;了解柳工产业链及技术创新成果;初步学习与工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包括声学原理、人工智能(AI)技术基础等。

能力层面:

提升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能从工业史料、企业档案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时间、事件、数据等),并进行归纳与解读;增强实践与创新能力,能结合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工业创意作品(如融入环保理念的挖掘机改良方案等);发展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在学习实践、小组活动中清晰表达观点,倾听他人意见,高效完成协作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

感悟“实业报国”的精神内涵,增强对本土工业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学习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百折不挠”的品质,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为中国智造添砖加瓦”的志向,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

教学设计创新

(一)理念拓新:

以阅读为纽带,联通理论与实践。打破“工业”与“思政”的机械拼接,以“阅读”为纽带,将工业基因熔铸为少年儿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解码密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擎”、厚植家国情怀的“精神纽带”。引导学生以“智造少年”之姿对话时代,从书本走向实践,形成从文化传承到未来创造的价值闭环。

(二)资源拓维:

用本土作载体,延伸教学边界。深度挖掘本土工业资源,将柳州工业博物馆、柳工厂区等转化为“沉浸式活课堂”,把《柳州工业百年图志》、企业技术档案、工匠故事等作为核心阅读材料。通过教学资源从书本到实景的延伸,让思政教育摆脱抽象化表达,依托具体可感的工业载体落地生根。

(三)路径拓宽:

靠闭环促转化,融合多科思维。探索“读—思—行—创”四步循环教学:“读”解码工业基因,“思”对话智造密码,“行”见证智造魅力,“创”定义未来工业,并将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科技等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形成从知识吸收到实践转化的完整链条,改变传统思政教育单一讲授的模式,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施

引领学生经历为期一个月的长程探索,具体流程如下。

“读”—解码工业基因,构建认知图谱。

采用“常规课+实践课”双轨模式,构建“纸间研读”与“实地溯源”相结合的工业认知图谱。

1.常规课:以道德与法治课《富起来到强起来》建立工业发展的宏观视角,科学课《环境与我们》搭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框架,信息科技课解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同时,引导学生阅读《柳州工业百年图志》《柳工技术创新档案》等资料,让学生在字里行间触摸柳州工业的历史变迁,体悟柳工“锤子敲出装载机”的创业传奇。

2.实践课:组织学生走进柳州工业博物馆、柳工厂区。在博物馆,学生通过老照片、机床零件等展品直观感受柳州从“工业摇篮”到“智造高地”的蜕变;在厂区,通过参观生产车间、研读企业技术展示资料,进一步深化对工业发展的认知。

“思”—对话智造密码,促进思维深化。

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真实问题,以批判质疑和创意假设推动思维向纵深发展。

1.学生结合第一阶段“读”中所见所感,提炼出一系列真实问题,如“如何借助AI技术实现设备降噪”“如何保障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这些问题成为驱动深度思考的原生动力。

2.为推动思考层层深入,学校依托“行走的思政课”搭建深度对话平台:组织师生走进柳工报告厅,聆听广西工匠朱飞分享“从普通技工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的成长故事,开展“与工匠跨界对话”活动:学生展示初步创意的“新型降噪挖掘机”草图,并就技术细节向朱飞请教。朱飞从专业角度细致指导,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一步激发学生“匠心报国”的远大志向。

“行”—见证智造魅力,推动实践转化。

引导学生在真实工业场景中验证想法,整合多学科知识并借力专业力量将思维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1.组织学生走进柳工研发展厅与智能工厂。在研发展厅,学生观看5G远程操控挖掘机作业,近距离见识新能源装载机、无人驾驶设备等前沿产品,惊叹于“中国智造”的硬核魅力,工程师详解柳工“低碳智造”的全球布局,让学生感受中国技术的国际影响力;步入装载机智能工厂,数字化大屏上跳动着全球订单数据、机械臂精准焊接部件、无人运输车有序穿梭等场景,让学生直观感知“工业4.0”的真实样貌,实现对知识的实践验证与认知升华。

2.学生结合参观见闻,在相关学科教师与企业工匠共同指导下,对前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优化。例如针对设备降噪问题进一步细化运用AI技术和隔音材料的具体思路。

“创”—定义未来工业,实现价值跃升。

借力AI技术赋能成果呈现,完成从吸收输入到优化输出的跃升。

1.分组开展“未来工业”创意设计:融合科学、艺术、劳动等多学科知识,各小组设计协同作业AI机器人、3D打印定制机械零件、柳江智能清理挖掘机、智能降噪环保机械装置、环保挖掘机等作品。

2.组织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分享设计理念与灵感来源,反思创作中的收获与不足,并将工业知识与校园生活、社会发展相联结,完成知识在更大范围的迁移与应用。

总体来看,“阅读+实践”大思政主题教育可以将柳州百年工业积淀转化为鲜活的育人资源,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创新素养,让思政教育真正做到“接地气、有底气、显生气”。

刘嫦 作者系广西柳州市鹅山路小学校长、党总支副书记)

《人民教育》2025年第15-16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