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背景
“三角形认识”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内容,三角形作为最简单的多边形,是构建几何整体认知的重要基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需要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从教材编排来看,三角形知识按照“直观感知—特征探究”螺旋上升,第一学段侧重直观感知,第二学段聚焦概括定义与图形分类,第三学段侧重性质的探究与面积的计算应用。本单元的内容在整个知识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课前对78名四年级学生的调研显示:学生对三角形概念掌握较好,能准确辨认三角形的学生占94%,能正确表述定义的占82%;但学生在三角形分类方面的认知表现相对薄弱,50%的学生能按角分类,仅有5%的学生能准确按边分类。这一现象可能源于学生对三角形各要素关联、各类三角形逻辑关系缺乏结构化认知,对分类标准把握不清。而分类作为认识事物的方法之一,恰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
结合本单元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学生认知现实,通过“概括定义—分类认知—关系辨析—应用关联”的线索对单元教学进行重组,将分散的知识串联成“直观感知—操作探究—系统建构”的完整认知链,帮助学生厘清概念本质、明确分类标准、建立知识关联,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学会认识图形的方法,更好落实本单元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上,理解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的描述定义,明确边、角、顶点等要素及符号表示,发展空间观念;能按照角的特点分类,区分各类三角形特征;能按照边的特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能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的包含关系,提升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能力目标上,通过“搭一搭、破一破”等操作,借助学具表征三角形各要素关系,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分一分”,依据角的大小、边的长度分类,渗透量感,强化推理意识;通过“画一画”,用集合图呈现分类关系,发展几何直观;通过“探一探、验一验”,从生活中发现应用价值并验证特性,培养应用意识,在合作中增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上,在小组合作中增强协作意识;根据分类标准能将所有三角形归类,提升数学学习自信心;通过操作探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分类思想的严谨性与实用性,深化应用意识和推理意识。
三、教学设计创新
一是学习内容的系统性重组。单元整合后内容编排为5课时,分别是三角形认识、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高和底、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单元复习。立足单元整体视角,将“三角形认识”核心内容以“分类”为主线进行串联。通过按角与按边分类的双维度探究,将分散的概念、特征、关系等知识节点联结成网。借助集合图直观表征不同分类关系,让学生在分类活动中自然建立“边、角要素与三角形类型”的内在关联,凸显分类作为图形研究基础方法的价值。
二是学习任务的贯通性设计。素养本位的课堂重在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搭一搭”“分一分”“画一画”“辩一辩”一系列任务链将动手操作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使空间观念、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在连贯任务中自然生长,有效落实课标要求。
三是学生问题的针对性解决。针对学生“三角形定义理解模糊”问题,通过“搭条正向拼摆+拆边逆向拆解”的对比操作,强化“三条线段围成封闭图形”的核心特征;针对“按边分类意识薄弱”问题,通过具身体验让学生直观感知边的相等关系;针对“分类标准混乱”问题,设置“分类理由辩论”环节,厘清命名逻辑,在思辨中固化分类标准。
四、教学实施
(一)具身操作任务:概括三角形概念
任务1:搭一搭。(1)操作体验,初感三角形态。提供学具(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搭条若干),请学生动手搭一搭,能否搭出不同的三角形。(2)观察归纳,明晰三角特征。认真观察同学搭的是三角形吗,有什么共同特点。(3)规范表达,掌握符号标记。三角形及角和边怎么表示?教师引导学生规范标记三角形及角和边(△ABC,∠A,AB边)。
设计意图:通过具象操作激活直观认知,从观察中提炼特征,渗透数学符号意识,规范几何语言表达,为后续分类与推理提供表达工具。
任务2:破一破。(1)巧设问题,探索破坏“三角”之法。如果想破坏它,使它不是三角形,有什么好办法?(2)追问反思,明确三角必备条件。通过“破”的过程,你认为三角形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总结强调,深化三角概念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搭”正向建构概念,“破”反向巩固概念,学生在正反思辨中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和核心要素,为后续基于特征的分类奠定基础。
(二)定标分类任务:思辨三角形关系
任务3:分一分。(1)确定分类标准,尝试自主分类。搭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按照一定标准分类吗?说说怎么分。(2)交流按角分类,明晰分类依据。(3)探讨按边分类,突破概念难点。
设计意图:聚焦三角形边和角的两个核心要素,在自主分类探索与互动辨析中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渗透分类思想与推理意识。
任务4:画一画。(1)直观表达,思辨图形关系。这些三角形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用一个圈表示所有三角形,能用图表示按角分与按边分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按边分的呢?(2)研讨按角分类图示,明确相互关系。(3)解读按边分类图示,理解包含关系。
设计意图:将抽象分类关系可视化,通过图示对比理解按角分类的并列关系与按边分类的包含关系,逐步建构各类三角形逻辑关系的结构化认知。
任务5:辩一辩。对比设问,引发分类逻辑思辨。同样是给三角形分类,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图,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思辨深化对分类逻辑的理解,明确分类标准不同导致关系差异,培养推理意识。
(三)现实应用任务:关联后续内容
任务6:探一探。课前,大家用画笔和照片记录生活中的三角形。边看边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要设计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实例,感受数学实用性,为后续三角形的“稳定性”探究积累素材,激发探究兴趣。
任务7:验一验。用搭条搭四边形,玩一玩,比一比,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直观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自然衔接下一课时“三边关系”的探究,体现单元知识的连贯性。
(四)课堂小结
呈现单元知识树:了解本课与今后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明确单元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认知,为单元统整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唐彩斌系浙江省杭州市钱学森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俞静宜系浙江省杭州市钱学森学校教师;孔慰系浙江省杭州市钱学森学校副校长)
《人民教育》2025年第15-16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