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加强跨学科研究与场景应用 推动语言智能研究迈向新高度

——第二届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高层论坛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23 作者:郜云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当机器能和人类对话了,语言还是人类所独有的吗?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喂“数据的方式,超越人类智能吗?多样化语言对于人类的创造力意味着什么?教育应如何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10月14日,第二届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高层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

此次论坛以“语言智能的跨学科研究”为主题,围绕语言智能的理论争锋与传递革命、人类语言的可计算特征与自然语言理解、品德基因结构分析与智能计算、大模型最新进展及教育应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论坛现场

多样化语言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菲尔兹奖得主、2025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法国科学院院士洛朗·拉福格(Laurent Lafforgue),现为华为拉格朗日数学与计算研究中心高级专家。他因在数论与代数几何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被授予有“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

过去20多年间,洛朗·拉福格积极投身于中法数学交流与合作,推动中法数学人才联合培养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他在《数学与人工智能》主题报告中指出,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本质上处理的仍是符号而不是数字,“所以对数学家来说,这个系统仍是一个黑匣子”。

洛朗·拉福格表示,人工智能已经足够先进,可以自动翻译不同语言的数学文本,这使得多样性的语言和国际交流相结合成为可能。他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重要,因为每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数学和科学研究如果能运用多种语言,将会使研究更加丰富和富有创造力。多元文化与语言的交汇不仅丰富了数学和其他科学的研究路径,也为不同文明之间的思想互鉴提供了契机,“多样化的语言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语言是人类进化的主要贡献,是过去5亿年中出现的最有趣的现象。人类语言的出现,使我们实现个体间无限的非基因信息的传递,并引起文化的进化。”清华大学教授江铭虎在《从人脑到GPT-5:语言智能的理论争锋与传递革命》主题报告中,从诺姆·乔姆斯基与杰弗里·辛顿的语言学理论争论,谈到AI的快速发展与挑战。据他介绍,技术上大语言模型(LLM)推动知识传递革命,其“知识蒸馏”突破人类教育按领域传递的局限。例如,GPT-5在很多编程任务中已经在效率、正确率、覆盖面上接近或超过普通人的水平,但还不能在所有层面全面超越人类程序员。而根据2024年11月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开发的神经学基准测试(BrainBench)显示,经过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在预测神经科学结论方面的准确率达81.4%,超过人类专家63%的平均水平。

江铭虎强调,人类是不能通过“喂”数据的方式来“超越”人工智能的。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十分精妙的系统,只需要少量的信息即可运作,它需求的是创造性解释。因此,学校教育应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更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问题解决、情感养成和创造力培养,“因为这些技能是AI难以替代的”。

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和青年学者沟通交流

机器能和人对话了,语言还是人类独有的吗?

大语言模型能“理解”语言吗?当机器能和人对话了,语言还是人类所独有的吗?

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佐文,在其《人类语言的可计算特征与自然语言理解》主题报告中指出,这种围绕“理解”的争论由来已久。早期符号主义AI将知识编码为符号和规则,具有封闭性和缺乏适应性的弱点。深度学习范式下的大语言模型则截然不同,它们并非被明确编程规则,而是通过海量数据自行学习模式与关联,展现出开放性和应对未知情境的能力。它们能识别数据中的逻辑结构(模式),并能据此判断陈述的真假一致性。虽然其运作机制(即统计关联)迥异于人类基于具身经验和意向性的理解,但若将“理解”视为某种识别和遵循逻辑结构的能力,那么模型确实展现出了一种“功能性理解”。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区分“人类式的理解”与“机器式的功能实现”。

李佐文以美国数学家戴达纳·布拉德利(Tai-danae Bradley)的研究为例,介绍了这位数学家如何运用范畴论研究和破解语言之谜,并颠覆了人类对于“语言”的理解。他介绍说,戴达纳·布拉德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方向,即大语言模型也许并非在“理解”语言,而是在对某种隐藏的范畴结构进行近似模拟。它们不是直接建模“意义”,而是在建模“结构的稳定复合”。

“这不是简单的数学建模语言,也不是用AI工具生成语言。这是数学与语言的真正结合点。”李佐文表示,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虽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面对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新技术的挑战,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人类语言的概率分布特征、组合性特征以及动态范畴形成机制等研究亟待加强。他强调,探讨人类语言的可计算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之间的交互,将为揭开大语言模型的文本生成机制提供重要借鉴。

AI像一面镜子,让人类更清晰地审视自己

如果AI真的能以“机器式的功能”理解人类语言,那么未来的AI是否会像人一样具有主体自我意识?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顾曰国,研究兴趣聚焦于老年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他表示,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自我意识是人脑的独特机能,AI无法产生类似人类的自主意识,其运行逻辑基于预设算法和数据处理,缺乏生物神经系统的自然演化机制。但部分研究通过具身智能技术(如控制算法与身体结构的深度融合)表明,AI可能在特定任务中展现出类似决策能力的特征,例如2023年发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ChatGPT试图逃逸事件。

顾曰国指出,尽管目前AI缺乏自我意识,但未来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带来新的可能性。例如,如果开发出能够模拟人类大脑复杂机制的AI系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自我意识,“然而,这需要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并且需要在伦理和哲学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顾曰国一直十分关注跨物种共生智能,例如宠物犬和人形机器人,其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动物与AI宠物狗的共处关系,并提出“三层体验世界模型”。他和研究团队还以老年社区的“老人—宠物狗—AI伴侣”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智能评估标准和情感联结强度量化方法。他指出,自然智能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灵感,而人形机器人就像一面镜子,让人类能更清晰地审视自己。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是国内最早提出“语言智能”概念的学者,并在首都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专业下设立语言智能研究方向,推动语言智能学科逐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在基础教育领域,他从探索用数智技术提升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到“发现机器代写后转而研究智能批阅系统”,再到呼吁智能技术应具备“人文基因”,即能精准判断文章的价值观和人文性。

周建设在《品德基因结构分析与智能计算》主题报告中,围绕构建品德基因技术模型及其智能计算,探讨如何融合品德基因结构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他表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精神反映民族精神。从既有的语言文字数据中分析发现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精准实施优秀文化教育,可以成为语言智能的常态服务。

现场交流与互动

教育行业迎来新机遇

当人类语言与人工智能深度相遇,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对语言本质、学习规律和人类认知的再探索。科大讯飞副总裁、AI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士进,以《大模型最新进展及典型教育应用》为主题,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第四次浪潮谈起,探讨了认知大模型、深度推理大模型的最新进展。他指出,人类通过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的技能,正在被AI逐步替代甚至超越。未来5年内,全球职场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新创造的工作岗位1.7亿个,被替代的工作岗位9200万个,就业机会净增7800万个。

王士进指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第四次浪潮,首次实现了让机器掌握人类的语言和知识,打开了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即用一个统一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建模”一切。从聊天机器人到编写代码,再到自动驾驶的初步落地,大模型正用自己的方式重塑世界。其中,与人类对齐、多模态生成和具身智能,将是通用大模型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计算机语言学研究所所长王厚峰,长期关注大模型语言知识获取和语义分析技术。他在《大模型下的语法纠错》主题报告中,通过展示大模型在文本校对和语言学习的语法错误分析应用,详细介绍了机器如何理解语法、学习者又如何借助大模型实现个性化的语言学习。他还进一步展示了如何通过“小模型检错+大模型纠错”的模式,有效控制大模型对文本的过度修改。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唐锦兰,以“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走进韩国”虚拟仿真外语教学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团队如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沉浸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可以足不出户地体验多元文化和进行语言学习,同时有效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分组发言环节,来自全国的12位青年学者围绕深度学习与多语言机器翻译、大语言模型与多语言人机协同交互、人类语言的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智慧语言教学与语言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人才培养等议题,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据悉,此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语言智能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教育学院、网络学院承办。来自全国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领域的专家及青年学者近160余人参加了论坛。(中国教育新闻网 郜云雁)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