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通过Mind + 编程,我们不仅还原革命战争年代霍山的战斗场景,还能用语文课本里学到的描写手法给画面配上解说词!”当记者走进安徽省霍山县衡山镇西城中心学校的信息科技课堂时,学生杨梦成正在展示自己参与的“数字化家乡”项目成果。
将红色故事与编程代码巧妙融合,几何图形构建的场景搭配着生动的文字解说,让在场师生眼前一亮。这一幕,正是该校以科技为纽带,打破学科壁垒、探索跨学科育人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霍山县衡山镇西城中心学校锚定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创新构建“基础课程筑基、课后服务拓维、科技节日赋能”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的导师制引导自主探究、多学科教师协同指导的新路径。
“过去教信息技术,多是单一讲解编程技巧;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该校信息科技教研组长范俊东拿着一份“校园环境数字化建模”项目教案介绍道。这份教案依据《2022版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设计,要求学生先运用数学知识测量校园建筑尺寸,再通过美术构图设计建模方案,最后用信息科技编程实现3D建模,完成后还要用流畅的语言表达阐述设计理念。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科边界“活”起来了,学生们不再是孤立地学习知识点,而是化身“项目设计师”,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多学科内容。
科技兴趣班是该校跨学科“进阶实验室”。机器人教室里,学生们围在组装好的机器人旁,一边调试机械臂,一边讨论编程逻辑;无人机训练场上,孩子们拿着遥控器,根据空气动力学知识调整飞行参数;创意编程班里,大家正结合数学算法和美术设计,开发“校园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为了让学生深度参与,兴趣班推行“导师制”,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团队开发“防疫送货机器人”时,遇到了机械·运动与编程衔接的难题。在导师的启发下,他们查阅物理资料,了解机械原理,反复修改编程代码,最终成功让机器人实现自主避障、精准送货,该项目还一路闯进了全国比赛。
如今,该校的机器人、创意编程、无人机等科技兴趣班已覆盖500余名学生,培育出一批爱思考、善创新的“小小发明家”,不少学生的作品在市级科技比赛中获奖。2025年更有两名学生代表中国赴韩国参加FIDA无人机足球世界杯。
自2024年起,该校连续举办两届校园科技节,设置科技绘画、机器人挑战赛、科学小论文评选等多个板块,每个板块都要求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为了让学生在科技节上充分发挥,学校还组织各学科教师协同指导:美术教师帮学生优化科技绘画构图,语文教师指导科学小论文的文字表达,科学教师为机器人挑战赛提供理论支持。“科技节让我们看到,各学科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能形成育人合力。”科学教师杨红感慨道。
“科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跨学科融合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必然选择。”该校校长赵丽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希望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深入每一位学生心中。”(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朱景如 赵丽 记者 王志鹏)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