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全国玻璃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多元聚力结硕果

发布时间:2025-10-24 作者:周洪松 李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汇聚81家成员单位(51家企业、19所院校、6家机构),探索出“多元聚力、标准引领、双场联动”育人范式,构建起“政行校企”四方联动、“高层决策—部门协调—项目实施”三级联动和“分类深度融合”机制……自2023年10月由中国耀华玻璃集团、燕山大学和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全国玻璃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后简称共同体),近两年来聚焦服务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和企业增效,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

共同体联合中国耀华等12家头部企业组建玻璃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省级职工培训基地,推进现场工程师订单培养,努力打通学生央企就业绿色通道。

“老师,我这个月挣了5000多元,爸妈特别高兴!”在中国耀华集团智能工厂里,2024届学员李首博兴奋地给母校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发去消息。作为第一期耀华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学员,他和其他32名学生已到耀华集团签订就职。

这样的“双赢”局面,源于共同体构建的立体合作机制。运行过程中,在横向层面,共同体设立8个事业部和6个专家委员会,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权责,推动校企从“简单合作”转向“校企实施”,标准共研、人培共定、生源共选、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编、团队共享、实习共管、就业共促九维融合的深度协同。纵向层面,校企每季度开常务会、每年4次高层互访,还设立专门服务机构,每月协调、每学期研讨,形成“决策—协调—实施—考核”的闭环。

针对不同企业需求,共同体更是“量体裁衣”。其中,相关学校联合天津南玻等12家头部企业,开发18个课程模块,每年输送百余名毕业生;为35家中小企业建1200人人才“储备库”,助力12家企业设备升级;向20家小微企业开放实训资源,32名教师化身科技特派员,改进15项工艺,帮企业降本超12%。

“从职业岗位到教学实习,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主任纪福顺说。

如今,共同体牵头研制了全链条、中高本一体化的玻璃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并联合信义(天津)玻璃有限公司开发浮法玻璃原料等国家职业标准3项、与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合作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6项,还指导院校开发校本标准,形成了“国标—行标—地标—校标”四级融通体系。

在“理论教学—仿真教学—岗位实践—顶岗实习—就业培训”的五阶教学模式下,共同体成员院校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在真刀实枪中锤炼本领。“之前在学校学理论总觉得抽象,到车间跟着师傅实操,很快就掌握了改板操作。”耀华订单班学生李海建的话,道出了广大在校生的心声。

目前,在京津冀地区,一座座跨区域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拔地而起。在这里,不仅能为学生实践、教师培训提供场地,还能开展行业交流、技术研发。资源共享聚合力,共同体成员单位还联合开发22项模拟仿真设备、1套超薄玻璃检测设备,让实训更贴近产业前沿。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双师型”团队成为主力。企业工程师入校任教,学校教师到企业参与科技攻关,还组建了党支部联盟,融入“红色工匠精神+绿色技术标准”课程,助力产业绿色转型。

如今,共同体的影响力已经延伸到海外。其中,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承接了北非国家“中文+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双语团队为越南、阿尔及利亚学员开展浮法玻璃技术培训;该校还与印尼开展职教合作、和蒙古国洽谈合作项目,让中国职教经验走向世界。

从破解校企合作痛点到构建标准体系,从培育本土工匠到助力职教出海,全国玻璃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正以扎实行动,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示范标杆,为玻璃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李丽)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