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者:做学习型社会的“点火者”

——2025年第四届学习者大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10-27 作者:郜云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这份报告不仅提出了终身学习,更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50多年过去了,我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终于迎来了学习型社会。”10月25日,96岁的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亲临现场的闭幕致辞,为2025年第四届“学习者大会”画上了圆满句号。本届大会以“智变 vs 应变”为主题,深入探讨AI时代教育者的角色转型与专业提升。

顾明远教授现场致辞  大会供图

“学习型社会终于到来了”

1974年,45岁的顾明远以中国教育代表团顾问的身份踏上了前往法国巴黎的旅程,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当发展中国家正在关注如何普及小学教育时,发达国家已提出要发展终身教育。

“我当时并不是很理解什么是终身教育,我觉得这离我们国家的教育实际很遥远。”顾明远回忆,直到1993年他才首次将终身教育的理念引入国内。“虽然晚了20年,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概念在中国仍然很超前,并未被大众广泛接受。今天,我很高兴地看到,终身学习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学习型社会也终于到来了。”

顾明远表示,如果说过去是“学,为生存”,今天则应该是“学,为发展”,教育者首先要努力成为终身学习者。他说,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必然会改变人类的教育生态,“教育者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学会使用新工具,并利用人工智能转型传统教育。”

大会圆桌论坛  大会供图

“雇主需要的几乎都不是教室里能学到的”

“现在的孩子,大概有2/3会在将来从事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哈佛中心(上海)执行董事王颐,曾参与创办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UWC)。他介绍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每5年会发布一份报告,指出未来5年职场所需要的10项能力,“连续10年,排在前5位的能力几乎没有改变,包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领导力和社交影响力以及情绪智能等。”

“遗憾的是,这些被认为最重要的能力,几乎都不是在今天的教室里能学到的。”王颐指出,人类是无法和AI在知识存储上竞争的,最终要靠“能力”来取胜。面对日益竞争的就业市场和不确定的未来,他认为父母和教育者应帮助孩子做好三件事:找准方向、提升能力、培养价值观。他强调,“方向”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再到走向社会,只有那些有方向的孩子才能最终走得长远。教育者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帮助孩子发现兴趣和潜能。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指出,今天的教育面临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思考力下降,学生不愿意探究事物背后的复杂存在,更愿意接受被告知的标准答案;二是感受力下降,学生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削弱了对事物的敏锐性;三是行动力下降,学生既缺乏行动意愿也缺乏行动能力。他说,教育者需要直面这些问题,并思考教育创新需要做好哪些理论和实践准备。

学校要有一种勇气,让教育慢下来

北京博雅明悦学校校长谢康发现,成人的“想要”和孩子的“喜欢”常常发生矛盾,而此时正是教育者发现孩子的热爱与潜能的好时机。

谢康回忆,学校里有一个二年级的小男生,每天放学不回家,而是跑到学校旁边的湿地公园里捉虫子,“由于男孩极其热爱虫子,几乎每个课间都会第一个冲出教室捉虫子,因此还带动了一群小粉丝,跟着他一起捉虫子。”

然而,男孩的妈妈并不开心,因为她特别害怕虫子,却还要每天陪着孩子放学后捉虫子,所以找到谢康,希望学校能出面,要求男孩放学后回家写作业。谢康却告诉这位妈妈,捉虫子这件事对孩子很重要,“因为他有可能这辈子是靠捉虫子活下去的,而不是靠做数学题活下去。”

谢康相信,一个孩子只要找到热爱,就会自发地去学习,“当一个人要真正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时候,是需要充足而自由的时间的,而这往往又和成人的要求或期待是相矛盾的。”

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学校校长辛颖,曾任清华附中副校长,并在清华附中任教近30年。她说,自己最喜欢问学生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有30%的时间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你会用这些时间做什么?”

辛颖认为,学生的学习绝不能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室里,学校应该努力创设友好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帮助学生探索和实现自身的可能性。同时,学校更要有一种勇气,坚持教育的规律,让教育慢下来。

大会现场  大会供图

跟着“问题”一起成长

知名心理咨询专家李松蔚,曾在高校做心理咨询工作,后来长期从事家庭咨询和治疗,有机会接触许多不适应当前教育体系的孩子。他指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成长中的“问题”和“不开心”都会永远存在,而这也是健康成长的一部分。他建议,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首先不要着急去解决问题,而是要先搞清楚问题本身。然后,要学会跟着这些“问题”一起生活、一起成长,“也许最后一步才是解决问题,而且这一步可能是在孩子20岁、30岁或40岁的时候才会发生。”他表示,虽然心理健康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看到孩子的不开心或是出现一些问题,就着急给它贴上一个标签,然后去消灭它。

UWC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副校长马骅发现,即使像美国这样已有完善到多元化评价和多样化选择的国家,那些中产及高收入以上的家庭仍然面临巨大的养育和成长压力。有数据显示,20%美国中产家庭的孩子患有焦虑症。“过度养育”正在吞噬两代人,父母筋疲力尽、孩子迷失自我。

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指出,人的学习和成长是与情感相连接的,人愉悦的时候,思维是活跃而发散的,而积极的情绪才能保证更好的学习效果。他非常赞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即相信个人可以通过学习与经验持续提升自身的思维模式。他指出,与“固定型思维”形成鲜明对比,成长型思维的核心在于通过改变认知模式,提升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帮助个体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据悉,此次为期5天的大会由启行教育主办。启行教育创始人赵蔚表示,大会旨在通过整合行业力量和跨界资源,提供面向未来教育的核心方法论,直面AI时代的教育挑战。作为大会成果之一,启行未来学习中心将发起“成长型思维与社会情绪能力学习”公益培训,赋能学校与教育者成为教育变革时代的终身学习者和率先行动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郜云雁)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