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琪)10月18—19日,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第十四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新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企业的跨文化营销传播理论与实践”为主题,设置六场主旨演讲,以及“跨文化营销传播中的文化与市场”与“跨文化营销传播中的媒介与技术”两个平行论坛,共发表41场学术报告,吸引海内外学者与行业专家相聚珞珈,共同探讨跨文化营销传播的创新可能,致力于推动跨文化营销传播理论体系的创新与重构,为市场实践提供思考与借鉴。

在会议闭幕式上的学术总结中,武汉大学教授姚曦归纳了与会学者达成的六点共识:一是营销的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核心驱动力未变,未来将进入“新全球化”阶段;二是全球化具有周期性特征,需理性应对波动;三是当下全球化的最大特征是不确定性,如何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跨文化营销传播正是全球化时代积极应对和化解不确定性的有效路径;四是商品流动是全球化的核心推力,直接塑造跨文化营销传播的形态;五是本土化是跨文化沟通的有效路径;六是需构建“文化+制度+技术+市场”的整合分析框架,以全面理解跨文化营销传播的逻辑。
除上述共识外,多位学者还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跨文化营销观点。清华大学教授陈昌凤聚焦生成式AI驱动的信息生态变革,指出当前营销逻辑正在从搜索引擎优化(SEO)转向生成式引擎优化(GEO),生成式引擎优化正在成为新的数字营销策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毓强聚焦地方在国家传播中的角色,认为地方知识与国家传播的互动需通过“品牌”中介,通过品牌化运作实现“地方知识→品牌叙事→国家意义”的传导。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姜智彬分析了中国与东南亚市场的策略差异,提出效果评估维度。并针对算法偏见等挑战,提出“CET三维应对框架”,即文化包容性设计、伦理审查机制、透明度与可解释性。四川大学教授杨效宏以案例展现中国品牌在海外由技术输出到文化融合的转变,从而印证空间融合的价值——不同文化事物主动融入对方的动态过程,依托数字技术实现“虚实相间”,既包含物理空间的靠近,也涵盖人际互动的深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秦雪冰聚焦来源国形象对美国用户接受中国互联网品牌的影响,在全球价值链博弈中,感知风险仍然使中国互联网品牌面临困境。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以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特质切入,指出武汉作为物流枢纽联通全球与地方文化,契合全球化流动特征的现状。北京大学教授陈刚立足广告与营销传播学科的现状,强调“回归价值”的三重路径:学术研究需从案例与现象出发,避免纯理论空谈;产业层面需为跨境电商等企业提供跨文化运营方法论;人才培养需聚焦“懂实践、通文化、会技术”,以适配AI与全球化双重背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段淳林围绕中国品牌出海的高质量转型,强调中国品牌出海需完成三大转变:从做大到做强、从外部依赖型创新到内驱力创新、从性价比导向到价值与文化导向。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汤姆·赖克特认为从本质上来看,AI作为一种工具,其目的是服务于人类,因此不应夸大其对人类的替代作用。广告业历来是技术早期采纳者,拥抱AI者往往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