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课后总被作业追着跑,现在每天能跟着非遗老师学蜡染,还能和同学排练纸马舞——这才是我想要的童年!”云南文山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刘雨萱举着自己刚完成的蜡染手帕,眼中闪着光。教室里,12名学生围坐一圈,指尖蘸取靛蓝染料,在白布上勾勒壮族图腾。这是文山市推动“非遗+课后服务”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文山市聚焦教师负担重、课堂效率低、作业机械重复等教育痛点,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通过清单管理为教师“松绑”、课堂改革提质增效、作业分层精准设计、非遗资源融入课后服务,打出“减负、增效、增趣”组合拳,构建起轻负优质的教育新样态。
清单化管理,为教师卸下“额外担子”。“以前每天要应付10多个工作群的通知,填各类表格、抄写笔记,真正用来备课的时间少得可怜。”文山市马塘镇中心小学教师郭姝言坦言。为切实为教师减负,文山市推行“三张清单”机制:制定《非教学事务准入清单》,仅保留4类必要社会事务,清理各类无关普查、评比50余项;建立“数字减负清单”,整合清理冗余公众号46个、解散重复工作群209个,取消形式化坐班与抄写任务;出台《教辅材料管理负面清单》,2025年上半年规范教辅征订问题17起。
减负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以来,教师参与教研时长同比增加30%,因工作压力进行心理疏导的教师人数下降40%。“现在我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设计和学生陪伴上,职业幸福感更强了。”教师张丽说。
课堂重构,从“教师讲”到“学生探”。文山市第三中学九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聂昆用20分钟精讲函数核心知识,剩余时间引导学生分组探究生活中的函数应用,课堂互动率从45%跃升至82%。
文山市推广“20分钟精讲+20分钟探究”课堂模式,并组建高中九大学科中心组,每月开展“同课异构”教研,结合考试数据为学校定制提升方案。该模式覆盖15所乡镇初中后,九年级模拟考优秀率平均提高18%,文山市连续三年获评全州教学质量突出集体,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稳居第一。
作业分级,实现“量减质升”。“现在作业分基础、提升和拓展三类,我可以按自己的能力选,每天5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文山第四中学八年级学生董姝妍说。
文山市建立作业“三级管控”机制:教师分层设计,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各校设立“作业公示栏”,每日公示作业内容,接受家长监督,公示率达100%。据统计,学生日均作业时长从95分钟降至55分钟,家长满意度达96%,“超前教育”“题海战术”得到有效遏制。
非遗融入课后服务,传承与文化两相宜。下午课后服务时间,文山市城南中学的蜡染工坊里,苗族非遗传承人陶成英正指导学生浸布、绘纹、染蓝。“非遗不能只靠讲,要让孩子亲手做、亲身感。”
文山市整合8项非遗资源,打造“非遗+课后服务”品牌项目,聘请12名传承人担任校外导师,通过“1+N”传帮带培训师资300余人,开设纸马舞、蜡染等课程。目前全市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8.9%,累计1.2万名学生体验非遗魅力。文山实验小学的“纸马童谣”项目更荣获省级艺术展演一等奖。
“教育减负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要在‘减负’与‘提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文山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杨环表示,文山市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拓展课后服务资源,让每个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山经验”。(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王富云 记者 李配亮)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