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树江 记者 葛仁鑫)“老师,吃不上盐到底有多严重?难道比打仗还难吗?”10月27日,在四川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的科学课上,学生杨皓然的提问,引发了一堂特别的“红色科学课”。

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学生跟盐工体验制盐过程。学校供图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在该校教师吴冠军的带领下来到川陕省盐井河盐厂旧址。这片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盐井乡的革命遗址,曾是1933年川陕苏区打破敌人封锁、保障食盐供给的重要地点。面对敌人的严密封锁,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重启明代开凿、清代废弃的盐井,组织军民制盐,在极端困难中维系着根据地的生命线。
“这地下埋着古代的海洋,海水干了,盐却留在了岩层里。”老盐工伏爷爷的讲解,将学生们带回了那个“粒盐如金”的岁月。孩子们轮流体验提卤、过滤、煎煮的过程,在灶台边仔细观察水分蒸发、盐晶渐现的科学现象。
当伏爷爷捧起用传统草木灰法提纯的粗盐时,课堂进入了最凝重的时刻。“咱们不是不想用更精细的‘豆浆提纯法’,但在那个年代,粮食金贵得能救人命,哪有一粒豆子能拿来点卤水?”他语气深沉,“有一口盐,不让身体垮掉,就能继续战斗!”
回到教室,孩子们的讨论更加深入。“地下卤水就是古代的‘浓缩海水’,蒸发结晶是科学原理,更是生存的智慧。”“他们不仅仅是在劳动,更是在用知识和信念,从大自然中夺取生命的希望!”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展现出孩子们对历史与科学的深刻理解。
“我们要做新时代的一粒盐,虽然平凡,但必不可少!”课程在庄严的宣誓声中结束。这堂特殊的科学课,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溶液结晶的科学原理,更让他们触摸到一段艰苦奋斗的红色历史,在盐井河畔完成了科学与信仰的传承。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