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河北城乡建设学校:“三链驱动” 让思政“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11-07 作者:周洪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以课程资源筑“供给链”、以多元活动筑“协同链”、以行走课堂筑“实践链”……近年来,河北城乡建设学校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探索实践“党建领航·三链驱动”模式,让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从理论落地到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课程筑基:优质资源破解衔接难题

“中职学生思维活跃但抽象理解能力较弱,思政课要让理论‘接地气’,才能入脑入心。”校党委书记张福仁在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的发言,道出了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思路。学校将资源开发作为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工程”,通过党委统筹、校际联动、成果共享,构建起覆盖各学段的思政内容支撑体系。

校领导下沉教学一线带头讲思政课成为课程建设的“风向标”。张福仁每月走进思政课堂,结合河北建设行业发展史,解读党的创新理论;校长尹辉增以“雄安建设中的青年担当”为题,用鲜活案例点燃学生奋斗激情。“校长讲到雄安新区建设者们的奋斗故事时,我真切感受到职业教育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施工24—1班学生徐铷铱说。

作为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参与单位,该校教师团队联合兄弟院校打造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爱国基石,筑时代梦想》两门课程,代表河北省中职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思政“好课”。

“针对中职学段,我们加入了建筑行业模范的奋斗故事,比如优秀校友王二宗从太行山区学子成长为全国技能大赛获奖者的经历,让学生看到‘工匠精神’的真实模样。”思政课教师杨志华介绍。

如今,该校编纂的中职思想政治四门必修课集体备课教案集和“故事思政”典型案例集,收录了80余个来自河北本地的典型案例,成为多所院校的“教学宝典”。

活动搭桥:校际协同打破学段壁垒

“小学讲‘爱国是什么’,初中讲‘爱国为什么’,中职要讲‘爱国怎么做’,这就是一体化衔接的关键。”在2024年11月组织召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上,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李月波的点评直击核心。这场汇集80余名跨学段教师的研讨会,通过说课展示、专家点评、分组研讨等环节,理清了“启蒙—认知—实践—深化”的育人逻辑。

师资队伍建设是协同育人的核心支撑。2024年,学校承办的国培项目创新推出“专家讲座+工坊研学+基地实践+案例研讨”模式,百余名参训教师在“导师伴学”机制下深耕细研。多位教师精心设计研磨的《建筑中的红色记忆》等课程,成为本次培训优秀成果。

该校还与省内多所高职院校签署思政一体化共建协议,建立职业教育中高本跨学段集体备课制度,共建“青马工程”学生结对计划。

在河北博物院的馆校合作中,中高职学生共同担任“红色讲解员”,中职生负责讲解革命文物的工艺特点,高职生解读历史背景,分工协作让红色教育更具层次感。“和学长学姐一起讲解时,我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更明确了未来的学习方向。”学生讲解员、机电24-2班巴浩远说。

实践赋能:行走课堂激活育人实效

“站在雄安新区的建设工地上,课本里的‘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都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2025年国庆前夕,参加“踏寻足迹,走进雄安”研学活动的市政24—1班学生张博雅,在日记中记录下真切感悟。学校省级思政教师创新团队带领学生红色宣讲团,走进雄安新区的建设现场、生态湿地和规划展馆,让学生在实地观察中感受时代脉搏。

结合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学校组织师生走进河北博物院“抗日烽火——英雄河北”专题展览,讲解员生动讲述的冀中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等故事,让革命文物成为“活教材”。学校教师还将观摩学到的“革命文物教学转化”方法,开发出适合不同学段的实践方案,在省内多所学校推广。

学校在今年职教周期间举办的“手绘风筝 放飞梦想”思政特色活动,吸引138名学生参与。思政教师指导学生将雄安建设蓝图、西柏坡红色地标、河北古建筑元素绘于风筝之上,让风筝成为流动的思政课堂,在制作与放飞中传递爱国情感。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河北城乡建设学校已两次在全国职业教育专题会议上分享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城建育人模式经验,相关成果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周洪松)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