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本学期“新课标新理念新技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结束,各学科组根据比赛情况开展案例分析教研。“三新”比赛已在该校连续举办五届,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活动。
“聚焦课堂、提升教育改革实践成效,是学校坚持多年的做法。”校长任德成表示,从课堂教学到课后服务,从教师发展到学生成长,该校教育改革实践体现出鲜明的系统性和创新性。
每学期初,实验小学教师都会收到教科室统一发放的教研计划表,自《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学校组建教研团队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细化为八大课程体系,形成了“问题—研究—实践—改进”的完整闭环。
针对40岁以下教师占全校总教师人数60%的情况,学校连续五年举办“新课标、新理念、新技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通过观摩不同的课堂教学,青年教师们对学校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学校组建了17人的教学督导团队,由5位“陇原名师”领衔,每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从教学设计到作业批改全程跟踪指导。“上周督导发现,新入职教师课堂提问普遍存在‘满堂问’现象,我们建议采用‘大问题引领+小问题驱动’的方式改进。”督导组成员柳维红介绍,这种诊断式督导让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缩短了近一半。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巴金先生在向大家打招呼呢!他邀请大家设计一张‘鸟的天堂’的参观入场券,大家有兴趣吗?”在五年级语文课上,刘芳萍借助数智人创设情景。如今,实验小学每间教室都配备了智能讲台和移动备课终端,教师采用国家和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备课实现全覆盖。学校数智中心主任马丽组织科学教育教师研发了20堂AI课程,供3—6年级学生系统学习人工智能基础。
在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实验小学进一步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学校实施涵盖9门学科的综合素质评价:美术测试既要求学生完成理论答题,还要动手创作作品;音乐课考试包含乐理知识和赏析感知;体育课则将运动技能与健康常识纳入评价内容。
数字技术的引入使评价更精准高效。三年级学生使用标准化答题卡完成测试后,客观题在保密室扫描后即可出分,主观题通过“云端阅卷”系统实现教师分工批改。“系统生成的质量报告显示,我们班在‘分数除法’知识点上有12名临界生需要重点辅导。”数学教师鲁成文指着大屏上的分析图表在家长会上说,家长通过手机端可查看孩子的答题情况和能力雷达图,家校协同辅导更精准。
学校还实施“1+X”课后服务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1”是班级辅导,“X”则包含18个校级社团和58个教师特色课程。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掌握3—4项体育技能。”体育教研组长姜丽丽介绍,低年级开设空竹、武术、跳绳课程,高年级则主攻篮球、排球。作为国家级青少年足球、篮球、排球特色学校,体育教育在这里成为特色。全校每周开设165节体育课,课时量仅次于语文和数学,每天两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让“阳光体育”不只是口号。
教师特长课程是课后服务的另一道风景。美术老师吴佳丽开设的敦煌壁画课,让“数字飞天”漫游甘肃,感受河西走廊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语文教师杨润玉的古诗文鉴赏课上,学生们身着汉服吟诵《诗经》;数学教师赵伟的数独班级社团每次纳新学生报名都争先恐后……这种“一师一专长”的课程开发模式,既激发了教师潜能,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马绮徽)

数学课堂上的跨学科融合互动。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供图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