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尝尝我种的青菜!”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一名八年级学生将一把刚摘下的青菜递给班主任。谁能想到,一年前,他还是个报到三天就想回家的学生。
新平二中承担着当地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兜底”任务。在校生中,随迁子女占比高,留守儿童和全寄宿制学生数量庞大。“不少孩子要么跟着父母居无定所,要么跟着老人,学习上一受挫就容易自我放弃。”学校有关负责人说,“但‘兜底’绝不是‘将就’,我们要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里找到自己的价值。”
面对生源复杂、厌学情绪较普遍的挑战,学校创新实施“情感+个性”双线育人模式,精准开展控辍保学,不仅留住了孩子的人,更留住了他们的心。
为帮助厌学学生“扎根”校园,学校在七、八年级各设立了一个个性化班级。进入班级遵循学生与家长双自愿原则,且学生学籍、成绩均归属原班,避免被贴上“特殊标签”。
八年级的封同学,曾辗转3所学校,一直不愿上课。来到新平二中个性化班级后,班主任发现他对象棋有兴趣,便请来特长教师王磊主动邀请他“下一盘”。“第一次赢棋时,他眼睛亮得吓人。”王磊说。通过耐心的引导,封同学找回了久违的自信:“上学能下棋,比在家玩手机有意思多了。”
“这些孩子心里有层‘壳’,生拉硬拽没有用,得用耐心慢慢引导。”心理教师李娟深有感触。她曾用半个月时间,每天在沉默寡言的学生小杨桌上放一本漫画书,再写一张小纸条,终于等来孩子开口说“喜欢书里的主角”。如今,小杨已加入学校合唱团,脸上有了笑容。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个性化班级的课时量调整为国家标准的三分之二,数学从乘法口诀补起,语文先练句子通顺表达,英语从26个字母教起。“不盲目追赶进度,关键是让学生有‘我能行’的体验。”教务主任杨敏说。
学校坚持家校同心,引导学生努力向学。教师家访先倾听家长诉求,再沟通教育方法,共同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沐同学的爸爸是名货车司机,以前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就心慌,现在却每月主动到校沟通:“老师说他会管菜地,还能补笔记,我太高兴了。”
校园如今变成学生的“成长乐园”。新平二中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开齐音体美劳课程,每周设有“游戏日”“竞赛日”“社会实践日”。
2024年6月,学校首次实现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率100%,37名个性化班级学生全部稳定在校,其中3人已重返原班学习。“我们不是要把孩子困在校园,而是要让他们真正喜欢校园。”学校有关负责人说,“每一颗种子都需要适合的土壤,教育就是要找到让孩子发光的地方。”(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张蓝允 记者 李配亮)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