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师范教育办学质量。青年教师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和未来希望,其队伍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根基与未来,必须置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传道授业的“师者”与传承技艺的“匠者”统一体,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青年教师是培养未来大国工匠的“工匠之师”。他们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服务产业、创新实践等多重使命,而且是改革教学模式、引领专业建设的前沿探索者,更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期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聚焦“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素养”,构建了以“发展支持机制”为基础、“教育教学水平”为核心、“科研实践能力”为支撑的青年教师发展体系。这一文件既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更为新时代加强青年“工匠之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引。
一、构建“多元协同、全程赋能”的教师成长生态
文件将“完善发展支持机制”置于健全青年教师发展体系的首位,体现了构建青年教师成长生态的系统思维。这一部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一脉相承,核心是从传统“管理”转向全方位“治理”,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首先,要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文件要求统筹教师研修、职业发展咨询等职能,推动其从单一培训组织者升级为连接校企的“战略枢纽”。中心应成为青年教师解决教学困惑的指导站、寻求科研合作的平台和规划职业生涯的导航站。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通过引入行业资源,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建立“学术导师+技术导师”双导师制,实现学术深度与实践能力并重,为教师提供从入职到成熟的全周期支持。
其次,要着力打通校企之间的制度壁垒。文件提出共建青年教师培训基地、推动人才双向交流,这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路径,也是维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生命线,更是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中“鼓励教师企业实践与校企人才互聘兼职”,构建常态化双向流动机制的重要举措。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集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实践基地,有助于实现青年教师将前沿技术反哺教学、企业专家入校参与人才培养的“双向流动、资源共享”。
再次,强化个性化的支持与资源倾斜。文件提出配备职业发展导师、强化团队培养等举措,旨在重塑“传帮带”传统,帮助青年教师融入学术共同体。同时,支持国内外访学研修、设立国际交流专项资金等政策,体现了对长周期培养和全球化视野的重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可通过国家公派访学、孔子学院任教、组派教育代表团赴国外进行校际访问、参展参会、教学培训、学术讲座、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多渠道,支持青年教师拓宽国际视野,为其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二、推动“数字赋能、匠心育人”的教学革命
教学是教师的根本任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肩负培育大国工匠的使命,其教学能力提升至关重要。文件围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坚持固本强基与前瞻布局并重,着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技术为引领的教学改革。
其一,系统化夯实教学基本功。文件部署实施“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团队赋能工程”,打破“单兵作战”模式,通过跨学科团队示范引领,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课程建设与学生指导能力,重点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等职教特色方法上取得突破,将行业标准、企业规范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同时,文件要求加强岗前培训,举办教学能力展示与竞赛,通过常态化练兵机制营造重教氛围,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技能并转化为实践经验。根据《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指南》,培训需涵盖职业素养、岗位核心能力和应用研究三大模块,通过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竞赛锤炼青年教师基本功。
其二,战略性推动数字化教学转型。文件明确要求实施数字化赋能行动,提升教师数智技术创新教学能力,推动其从技术使用者向融合创新设计者转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尤其需要运用VR/AR、AI、大数据等技术重构课堂,将复杂工艺与技术原理转化为直观、动态的交互体验,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以破解传统实训“高成本、高风险、难观摩”的困境,为培养数字化时代的大国工匠奠定基础。
其三,高标准强化导师责任与能力。文件还提出“加强青年导师队伍指导和培养,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这对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教师自身作为导师,其立德树人的意识、学术指导的能力以及产业实践的洞察力,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将其纳入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整体框架中予以强化。
三、打造“需求牵引、产教融合”的创新引擎
科研实践能力是教师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的核心。文件围绕“增强科研实践能力”,推动支持模式向价值导向转变,引导科研切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首先,创新科研支持与评价模式。文件提出通过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重点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原创性与非共识创新研究,营造宽容失败、鼓励深耕的科研环境,破除短期功利导向。同时推进有组织科研,支持跨学科研究,引导青年教师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主战场,将个人学术兴趣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痛点紧密结合,在服务中提升能力、体现价值,助力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其次,打通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文件强调推进“双向互聘兼职”制度,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旋转门”机制。此举鼓励青年教师赴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参与研发,推动论文写在车间、成果用于产线;同时吸引企业工程师入校任教,共同提升教学与实践能力。这一机制是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举措,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并反哺教学。
最后,明确科研的价值实现路径。文件引导青年教师将研究实践与创新创业孵化相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也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这要求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快速通道,支持青年教师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布局,带着科研成果参与创新创业,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直接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中成就自我,在贡献中实现价值。同时要注重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实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国工匠。
结语
我们要深刻把握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特殊规律,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数字化为引擎,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特别是要建强产教融合型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打造数字化赋能的教学创新团队,构建服务区域发展的科研实践机制,真正培养出一支心怀“国之大者”、精于“传道授业”、勇于“创新创造”的既站稳讲台又熟悉产业的“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展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独特价值和使命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职教力量。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裴鸿卫)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