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生力军,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要素。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提高服务保障水平,营造潜心教学科研环境”等五个方面十四项重点任务,聚焦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关键环节,以高质量管理服务水平,引导高校青年教师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深刻认识服务保障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战略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学校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双重使命。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其成长状态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未来竞争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绝非简单的福利改善,而关乎着教师队伍稳定、教育质量提升、科技创新突破和人才高地建设等各方面。
优质服务保障为涵养教育家精神营造良好氛围。教育家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离不开安心从教、静心治学的环境支撑。过重的非教学科研负担、后顾之忧的生活压力、不尽合理的评价导向,极易分散教师精力,侵蚀其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与定力。唯有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保障其体面生活与职业尊严,才能引导其心无旁骛地追求“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供加速引擎。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与专注。高校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创新意愿强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活水。然而,“短平快”的考核压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捉襟见肘的资源条件,常常迫使其难以聚焦长远、深耕基础。只有通过优化评价、松绑减负、强化支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才能充分释放其创新潜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服务保障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否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有竞争力的发展平台和保障条件,直接关系到高校引才聚才留才的能力。高校要成为吸引天下英才的“强磁场”,就必须在服务保障上出实招、见实效,让青年才俊真切感受到事业有奔头、生活有保障、情感有归属。
二、精准把握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的关键着力点
《意见》围绕“提高服务保障水平,营造潜心教学科研环境”,提出了“强化待遇权益保障”“强化组织保障工作”等系统、务实的举措。落实《意见》重点任务,需要多方面精准发力。
要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让待遇保障“实”起来。薪酬是高校青年教师最直接、最现实的关切。要坚决落实《意见》要求,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扩大高校薪酬分配自主权。支持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薪酬体系。鼓励采取多种办法提高青年教师待遇,特别是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扎根教学一线、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教师倾斜。教育部门要会同财政、人社等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支持高校建立更具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机制,让高校青年教师的付出获得合理回报,增强职业获得感。
要坚决减轻非教学科研负担,让主责主业“明”起来。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的本位,是提升服务保障的核心要义。必须下大力气减轻非教学科研负担。减少安排高校青年教师从事一般行政事务性工作,避免将其作为“万能人手”随意调用。要精简优化各类报表、检查、评审、会议等活动,探索建立“事务清单”和“负面清单”,最大限度减少对教学科研活动的干扰。推动高校行政管理流程再造,提升服务效能,让信息多跑路、教师少跑腿。只有把高校青年教师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他们才能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去。
要健全生活服务与人文关怀体系,让后顾之忧“解”起来。要认真落实尊师惠师的若干具体举措,将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通过提供人才公寓、发放租房补贴、支持购买共有产权住房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其阶段性住房困难。要关注身心健康,定期组织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专业、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缓解职业压力与焦虑。要丰富文体活动,建设好“教工之家”,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日常工作生活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
要优化评价机制与资源配置,让成长环境“好”起来。良好的评价导向和资源支持是潜心治学的重要保障。要全面落实《意见》中关于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完善同行专家评议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坚决破除“五唯”顽疾,避免将不合理的压力层层传导至青年教师。在科研资源分配、招生指标倾斜、平台建设等方面,要向有潜力、有干劲的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和稳定支持。强化“传帮带”,为高校青年教师配备职业发展导师,支持其融入高水平团队,加速成长。
三、凝聚合力确保服务保障举措落地见效
营造高校青年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的良好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协同发力、久久为功,将提高服务保障水平、营造潜心教学科研环境这项暖人心、稳根基、利长远的工作抓紧抓实抓细,真正让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发展顺心,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和科技创新的时代洪流。
要强化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教育部门要牵头抓总,加强本区域工作统筹,推动有关部门在人才政策衔接、科研项目支持、经费保障、薪酬制度改革、住房保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要加强督促指导,推动各高校、各部门把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大保障”格局。
高校要主动作为,狠抓政策落实。各高等学校是落实服务保障的“最后一公里”。要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将《意见》精神转化为可操作、可检查、可落地的具体方案。要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优化管理服务流程,确保薪酬改革、减负措施、住房保障、健康关怀等各项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每一位青年教师身上。要统筹青年教师、青年辅导员、青年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形成整体合力。
要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激发内生动力。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宣传优秀青年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师德,展现新时代四川高校青年教师的精神风貌。高校内部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将组织的关怀、政策的支持转化为立德树人、科研报国的强大动力,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冯永刚)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