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高校青年教师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推动人才培养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生力军。《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意见》精准对接新时代要求、直面青年教师发展核心关键,构建了涵盖思想政治、人才引育、专业发展、考核评价与服务保障的全链条建设路径,旨在以教育家精神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活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基础。
一、擎举信仰之炬,筑牢立德树人思想根基
立足“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生命线。《意见》强调,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构建系统化、全过程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体系,为培养新时代优秀青年教师提供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深化创新理论武装,砥砺坚定理想信念。狠抓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落实,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发展各阶段。深入推进“五史”教育,通过组织专题读书班、理论研讨会、名家报告会,引导青年教师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四个认同”,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构建常态联系机制,助力教师成长成才。建立健全党委联系青年教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陕西推动“校—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学科带头人等常态化联系优秀青年教师、海外归国教师及新入职教师等群体,通过定期谈心谈话、参与教研会议、组织专题学习活动、实地走访等方式,全方位加强成长指导与日常人文关怀,回应并协调解决住房等实际需求,确保联系覆盖全面、反馈及时,为教师成长筑牢支撑。
强化实践考察浸润,厚植爱国奉献情怀。《意见》指出,定期开展党情国情社情考察,激励广大青年教师厚植爱国情怀,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长期以来,陕西高校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叠加优势,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党情国情社情考察,组织师生开展“延安圣地行”主题活动;走进“西迁精神”,见证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担当;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社会实际和民生需求;参访重大成果,体验国家发展成就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新篇章的生动实践,着力涵养青年教师爱国情怀。
二、夯实组织之基,汇聚党建引领发展合力
立足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历史使命,必须深刻认识到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定盘星。《意见》指出,加强教师党建引领,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旨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势、发展优势,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教师成长为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
建强支部书记队伍,发挥头雁引领效应。为全面加强高校教师党建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建强党支部书记队伍。通过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近年来,陕西高校获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63个,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97.87%,成功培建12个国家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有效提升教师基层党支部工作水平,筑牢团结凝聚青年教师的战斗堡垒。
激发党员模范作用,彰显先进担当本色。积极鼓励和支持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管理服务等岗位上亮身份、作表率、当先锋,有助于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到行动中。陕西通过“党员示范岗”“党员攻关团队”“优秀党员教师”等渠道,广泛挖掘宣传党员教师的先进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奖掖后学,教育影响广大青年教师学习先进、争当先进。
拓展组织有效覆盖,广泛凝聚青年力量。《意见》强调,各地各校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认真做好优秀青年教师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要坚持党建带群建,支持高校青年教师协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联盟等群团组织发展,形成党组织领导下多元力量协同参与的青年教师工作体系,使青年教师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三、高扬精神之旗,树立新时代青年教师价值标杆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迫切需求,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魂之所系。《意见》指出强化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导向,旨在引导将教育家精神贯穿、融入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育人和教师成才各环节、全过程,推动教育家精神成为青年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追求。
融入培养全过程,筑牢价值认同根基。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聚焦高校青年教师群体,通过红色寻根、师魂熔铸等特色活动,深化培育实效,切实把教育家精神融入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全过程。在专项培训、导师聘任、职称评审等方面,将学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作为核心内容,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引导青年教师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共同价值追求。
贯穿育人各环节,推动精神实践转化。着力强化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通过持续举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课堂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引导青年教师潜心育人;贯通科学研究主渠道,通过支持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组建跨学科团队,引导青年教师锐意创新;拓展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组织科技下乡、对口支援、挂职锻炼,引导青年教师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彰显教育家的责任担当。
选树宣传各典型,营造见贤思齐氛围。积极发挥榜样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高校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创新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最美教师等评选活动,多渠道发掘树立优秀青年教师典型,运用理论阐释、事迹报告、专栏展示等多样形式,广泛宣传潜心育人、攻关创新、服务社会的先进事迹。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激励体系,探索设立师德建设奖励基金等激励路径,激发职业荣誉感,推动形成人人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师德楷模的良好风尚。
四、健全制度之尺,严守师德师风纪律底线
《意见》指出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这就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以“零容忍”的态度和“长牙齿”的措施,织密制度防线,以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完善系统建设机制,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已从阶段性整治向常态化治理深化转变。陕西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23条具体落实举措,全面提升师德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省内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构建针对领导、干部、教师等不同群体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青年教师队伍自强自律。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明晰评价标准、强化监督运行,构建起一套稳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严格关键环节管理,坚守职业行为底线。通过将师德底线要求嵌入招聘、考核、晋升等全过程,才能筑牢制度化的防线。严把“入口关”,在教师招聘、引进中严格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从源头上防止“带病上岗”;强化“教育关”,将准则学习与警示案例纳入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必修内容,引导教师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做实“考核关”,将师德表现作为资格认定、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核心依据,推动师德要求融入日常、形成常态。
强化监督查处并举,净化教书育人生态。强化监督与查处,是净化教书育人生态的关键举措。陕西始终秉持依规依法依纪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通过建立“一案双查”机制,运用数智手段搭建“师德风险动态监测系统”,推动形成师德违规“零容忍”高压态势。通过构建“监督—查处—澄清—保障”工作闭环,有力营造风清气正、潜心育人的良好环境,也是对《意见》中“依规依纪依法查处师德违规行为”有力响应。
木铎金声,滋兰树蕙。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思想政治引领、组织建设保障、精神价值塑造与师德规范约束有机统一,淬炼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国良师。
(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吴振磊)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