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发布时间:2025-11-14 作者:徐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  资助育人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将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当前,学生资助工作正处于从“保障为主”向“保障和发展并重”拓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需坚持价值引领,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入拓展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坚持数字赋能,以数字化转型引领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实践进路;发展型资助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提出,“建立学生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这既为新时代学生资助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要求,推进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探索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对于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引领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构建高质量的资助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加强和改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理论学习活动,通过举办专家报告会、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资助育人中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育人资源,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思政教学,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协同推进,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深度融合。推进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各个层面,持续强化资助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资助”与“育人”双轮驱动,牢牢把握道德品质塑造和人格培养这一资助育人的核心使命,系统整合各类资助育人资源,统筹协调各方育人要素,构建起“物质帮扶、道德熏陶、能力提升、精神激励”四位一体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切实做到既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又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志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精心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资助育人品牌项目。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走深走实、常态长效,教育引导受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助学贷款办理、国家奖助学金评审等具体资助工作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辅导、诚信品质塑造、感恩意识培育、励志精神培养等教育内容,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胸怀家国的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知恩感恩的优良品格、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和追求卓越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打造多方协同的高校资助育人格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众多要素和多个层面,需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次立体、全面覆盖的资助育人工作格局,共同推动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资助育人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机制保障,整合高校、社会等各方资源共同参与资助育人工作,健全完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为高校资助育人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其次,全面落实高校的主体责任,完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资助育人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将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事业发展整体规划中,系统设计资助育人工作实施方案,不断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再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通过创新捐资助学模式、拓宽捐赠渠道、完善激励机制等方式,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结合高校育人目标和社会资源优势,共同开发特色资助育人项目,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机会和支持。最后,充分发挥家庭及学生的能动作用,强化家校协同机制,注重激发学生内生动力,鼓励其主动参与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提升综合素养,实现由“受助”向“自助”“助人”的升华,形成多方联动、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

以拓展发展型资助推动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们国家学生资助已形成了“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进入新发展阶段,单一的经济资助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求,发展型资助理念应运而生。发展型资助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资助单纯解决经济困难的局限,强调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经济需求的基础上,将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满足其对高质量资助和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是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完善成长发展帮扶体系。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进程中的多元化、个性化诉求,深入推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型资助行动计划,系统性设计涵盖学业支持、能力提升、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社会融入等多维度的成长发展支持项目,构建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式的成长发展帮扶体系。通过设立专项发展基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各类学科竞赛、国际交流访学、专业技能认证等成长发展项目,着重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经济条件受限而难以获得发展机会的问题。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特点,持续开展定制化学业辅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助力其顺利完成学业。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活动,及时关注和疏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深入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融合,设立个性化、菜单式的专项资助项目,搭建勤工助学岗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实践育人基地、美育实践平台等多元化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帮扶平台建设,实现需求精准识别与服务动态跟踪,切实提升资助育人的长效性与可持续性。

构建完善就业帮扶体系。发展型资助的核心目标不仅在于提供成长支持,更在于助力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高质量就业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要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和长远发展需求,建立健全覆盖大学全过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帮扶机制。从入学时的职业认知、学业规划,到毕业前的求职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实施全周期的就业赋能。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专项资助,重点支持其参与职业资格培训、就业能力提升项目和实习实践,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与优质企业共建就业实践基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提升其岗位适应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创业培训、指导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强化政策支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及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反哺社会、回馈社会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信息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状况和需求,提供持续的就业支持和帮助,确保学生顺利就业并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

构建完善发展型资助跟踪评估机制。发展型资助评估是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精准有效、持续优化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对资助政策执行情况的检验,更是对资助育人成效的全面审视。首先,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资助政策落实、学生成长发展、就业质量提升等多个维度,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其次,需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增强评估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规避内部评估可能存在的偏差。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助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和智能预警,为评估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此外,还应建立健全评估反馈机制,定期发布发展型资助年度报告,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作为调整资助政策、优化资助项目、改进资助方式的重要依据,形成“评估—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推动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化赋能已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命题。基于此,要全面纵深推进高校学生资助数字化战略转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学生资助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坚持应用为王的发展导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高校学生资助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实现与国家学生资助数字化平台数据标准统一、系统架构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的无缝对接,确保各类资助数据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同时,要重点推进学生生活成本动态监测系统、成长发展需求动态监控系统、学生资助数字化服务热线等特色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全面、精准、动态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状况和成长发展需求,推动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从传统“粗放式、被动式、单一式”模式向“集成化、智慧化、便捷化、个性化”模式转变,切实提升高校学生资助服务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坚持数字化赋能精准资助。数字化是实现精准资助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也是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效能的关键抓手。要把握教育数字化战略机遇,运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和分析生源地人均收入支出、校园地人均消费水平、家庭人口供养关系、突发变故情况等多维度学生资助数据,基于经济管理能力、日常消费频次、社交关系网络、时间管理能力、学业表现、心理健康状况等多重指标,科学剖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经济需求和发展需求,构建更加科学、全面、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画像模型和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将资助金额直接转入学生校园一卡通等更加人性化、隐性化、差异化的资助方式,对学生进行隐性资助,让资助工作更有温度、更具实效、更显公平。另一方面,建立全过程、全周期的跟踪服务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出国深造、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潜在发展需求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科学设计个性化的资助育人方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提供符合其实际需求的资助项目和发展资源,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持续推动资助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快构建以数字化为引领、以智能化为特征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学生资助数字化建设全流程、全要素的制度规范和数据标准体系。推进资助认定标准、资助审批程序、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反馈等关键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学生资助决策、区块链技术保障资助资金安全、大数据分析优化资助资源配置等创新技术应用场景,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元协同学生资助数字化监督与评价系统,全面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智能性和透明度。坚持数字化赋能高校学生资助队伍建设,开展专项能力提升行动和数字化转型培训,推动高校学生资助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和系统性提升。

面向未来,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承载着更加重大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高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持续完善和深化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加快推进资助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各项任务向纵深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为2025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和研究课题:基于场域理论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资助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XKT159)的研究成果]

【作者:徐英,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

(原载2025年第20期《中国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