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康丽)“用分数乘除法讲述‘东方主战场’的故事”“借荣县抗战来学百分数”“卢作孚抢运物资的数学智慧”……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如何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一场特别的会议给出答案。11月12日,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用‘国数课’讲好抗战故事”课程思政研讨会在京举行,现场的700多名教师与线上的数万名教师通过线上直播同步聆听49节精彩的数学思政课,共同探索数学教育与课程思政、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路径。

活动现场
与以往不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主会场设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分会场设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小学,让与会者沉浸式感受伟大抗战精神的力量。
“看完九三阅兵的短视频后你最好奇什么?”“抗战胜利80周年为什么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开幕式上,一节由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华应龙带来的《艰苦卓绝的14年》示范课引得学生们积极互动。课程以十四年抗战的艰难岁月为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感受战争时期的“艰苦卓绝”,同时,学生综合运用“年、月、日”和“米尺”等数学知识实际测算历史时长,在知识应用中感悟民族苦难,树立振兴中华之志。
这节课正是华应龙所倡导的“国数课”。什么是“国数课”,华应龙以《传扬抗战精神,铸就“国数”长城》为题作微报告,深刻阐释了“为国教数学”的使命内涵,引发全场共鸣。
接下来,48位来自北京、江苏、安徽、福建、四川、江西、湖南、海南、山西、广东、陕西、浙江、河南等省市的优秀工作室成员,现场执教了48节“国数课”,涵盖小学二至六年级,内容涉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大数学领域,结合抗战历史事件、人物与精神,给与会者带来了一场课堂盛宴。
主会场中,安徽省蚌埠市教研员赵劲松的《数说平型关伏击战》通过兵力部署数据、歼敌数量统计解析战役智慧;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副校长王岚的《抗战江运的世界经典》以运输物资数量、航程距离等数学元素,再现民族救亡的壮阔图景。分会场里,《南京照相馆的照片》借冲洗照片的配比数据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感悟先辈守护历史真相的勇气;《用百分数致敬杨靖宇将军》通过敌我装备差距、生存环境数据对比,凸显英雄先烈的钢铁意志;《数说地道战》则结合地道长度、隐蔽点数量等数据,展现人民战争的无穷智慧……每堂课都以历史为骨、数学为翼,让抽象的数字成为具象的历史记忆,让冰冷的运算化作滚烫的爱国情怀。
研讨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尚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孙晓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所长赵小红等15位专家学者,对每一节课进行专业、精准的点评与指导。专家们一致认为,“国数课”打破了学科壁垒,将抗战精神与数学核心素养有机融合,既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又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为中小学课程思政协同推进提供了鲜活范例。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