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努力办好县域高中实践中践行教育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5-11-18 作者:杨明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有人说我是“把化学教到极致的中学校长,把中学校长做到极致的化学教师”。从教40年,我把教育初心转化为育人实践,坚持为教师队伍做好榜样示范;担任26年中学校长,我专注办农村地区家门口的优质教育,带动两所普通高中发展为省级示范高中,实现了薄弱学校转化和县域高中教学质量提升。在为家乡办教育的道路上,我始终坚信“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伟业”。

校长首先要当好教师的榜样

校长是从教师成长而来的。选择做人民教师,就不要后悔,要做就要做到最优。我是这样想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因此我也时刻以此提醒广大教职员工,尤其是青年教师和广大学子,一定要牢固树立“勤能够改变命运,勤能够创造奇迹,勤能够成就未来”的奋斗理念,用勤勉为自己创造坚实的发展基础。

在“勤于学习,不懈追求”方面做榜样。大学毕业后,为了能够照顾家庭,我放弃了统一分配、留校任教和升学考研等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当时这个选择或许有些冲动,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始终锚定当好一名教师的目标,勤于学习,追求更大的专业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2003年,在我已经40岁且早已取得高级职称的时候,通过考试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经过3年的脱产学习,我不仅提高了化学学科的教学水平,而且也提升了科研能力,并于2006年在国务院设立教育硕士学位10周年纪念大会上获评“全国教育硕士优秀学员”称号。作为一名校长,我从自身做起,不懈追求专业发展的做法,在中青年教师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学校很多教师纷纷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学校里形成了浓厚的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氛围。教师们对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的追求,为学校的高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在知识与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学习永远是成功者的阶梯,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立于知识更新的历史潮头。对教育人而言,学习永远是助力专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学习也始终是永不退缩的底气。

在“勤于研究,不辍笔耕”方面做引领。教育工作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如何通过研究实现问题的转化。除了向名师请教,还需要从身边出发,从实际出发,把教学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炼成课题,在研究中反馈,在反馈中调整,在调整中应用。我在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更习惯于通过研究化解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也注重以此调动一大批教师的教育科研积极性,提升学校整体的教科研水平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有一次,学生指着课本上的话问:怎么让“一氧化氮经过冷却转化为二氧化氮”?这一发问,让我陷入了尴尬,也让我有了必须通过研究来化解问题的动力。经过学习与钻研,我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与困惑,而且还把一氧化氮冷却的温度计算了出来,并写出《一氧化氮为什么要冷却氧化》的论文发表,为我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打下了基础。也是由此,我鼓励教师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把所思、所想、所悟和所研,撰写成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让教师队伍的成长有明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我倡导以课题为载体,带动一批教师,影响一批教师,让更多的教师成为教科研的能手和学术骨干。学校多个课题获得安徽省优秀科研成果奖、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奖。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离不开教研,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而投入教育科研的时间与激情更取决于我们对教育科研的执着和态度,也决定着教育人理想追求的实现与否。

学校管理应服务于师生的长期发展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未来,学校管理理应服务于师生的长期发展,让教师有能力在实践中创新,让学生有空间实现全面发展。

实践出共识,锻炼一支乐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高效,并不是对传统教育实践的模仿与效仿,而是需要不断创新。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我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从不搞“拿来主义”,而是不断地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探索与实践,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法,在管理中创新管理模式。在教法方面,学校先后建构了“一案三式”“一课三备”的备课管理实践模型和“一研三段”的校本教研实践模型,有关改革与创新的典型案例与实践做法,为县域高中振兴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式,吸引了一大批省内外的普通高中学习考察、借鉴模仿。当创新性实践成为一所学校专业发展的共识,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能锻炼出一支勤于实践、不断创新的教师队伍。

教育教学和管理,离不开常规,在常规的落实上,创新实践十分重要。唯有锻炼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教学管理效能。

育人德为先,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学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以德是学校教书育人最鲜明的底色。德育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备受关注,但如何从思想上重视德育,在实践中落实德育,一直是各学校需要不断攻坚的环节。在我的教育管理历程中,任何时候都没有放松过学校的德育工作。我始终认为升学压力再大,学校都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我在担任校长的26年时间里,始终紧抓德育工作,提出“德育就是升学率”“德育就是教育质量”“德育是反复的德育,需要像洗脸一样天天洗”等德育理念。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带领学校以德育课题研究为载体,建构了高效的德育活动模型——“y=f(x)+a+b+c”,其中,y为德育效果,x为德育活动形式,a、b、c为常态化德育实践。常态化德育和即时性德育的有机融合,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工作网络,全面践行了“让校园中的每一堵墙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一处景观都育人”的德育愿景,进一步强化了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对教育的政治属性最基础的践行就是德育为先。唯有守牢教育的政治底线,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乡村教育要守好乡土与学生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事业,离不开坚持与守护。一个人实现教育理想,至少需要十年的坚持;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更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守护。

守住家乡的教育希望。从获得特级教师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后,我就不断接到广州、深圳、合肥等地区教育机构和学校的高薪邀请,但都被我一一婉拒了。我所在的安徽省霍邱县是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我作为霍邱县培养并成长起来的教育人,从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开始,就立下了守望家乡教育的决心,立志为家乡教育的振兴,为老区人民的教育福祉尽一个教育人的微薄之力。曾经有家长说,“我们就是奔着您来的,您走了我们的孩子怎么办。”听了这话,我守望家乡教育的意志再也没有动摇过。为了让老家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了缓解长期以来生源外流的恶性循环问题,我在霍邱县第二中学担任校长16年,引领霍邱县第二中学成为全省特色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成为全省薄弱高中转化的典型;就任霍邱县第一中学校长后,使霍邱县第一中学的教学质量及办学实力进入到安徽省普通高中第一方阵,成为农村地区老百姓家门口满意的学校。

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我们教育价值的实现,不仅仅是教好课、带好队伍,更应该为国家倡导的“县域高中质量提升”树立典型和鲜活的样板,为振兴家乡教育作出贡献。

守护学子的健康成长。万千学子的安全与成长永远是学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作为校长,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从事学校管理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始终绷紧学生安全与成长的这根弦。2018年春天,安徽接连下了两场大雪,路封了,水断了,电停了,有关部门发出了放假通知让学生离校。我感觉或许把学生放了,学校就可以逃避一切安全责任。但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之下,学生离开校园后的路途中安全风险更大,他们归家的困难更多。反而校园仍然是相对安全的地方。这个时候学校无论如何都不能把安全风险推向社会,更不能把安全责任推给家长。于是,我毅然决定把所有学生都留在了校园中。战严寒、抗风雪,与全体教职工一道共同守护着近5000名学子的安全。为了守护学生的身体健康,我提倡在管理上“决不以牺牲学生的睡眠与健康为代价去换取暂时的成绩”等观念,强化“7+1”的深度睡眠保障和一天2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保障,有效促进了学校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教育是一种责任,需要教育人的担当。守护万千学子的安全,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办学的光荣使命,也是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家长的重托。唯有不负重托,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才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理想。

黑板不大,一样可以书写师者的灿烂人生;舞台虽小,更需要每一名教育人去奋斗。特别是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偏远山区、欠发达地区的三尺讲台与教育质量,更需要有人去坚守去提升,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智慧与力量。

(杨明生,“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资源库人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中小学正高二级教师,获得首届基础化学教育奖,入选 2023 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出版《高中生活,从这里起步》《老杨树下》《我的教育智慧》《杨明生谈化学教育》等20余部教育教学专著,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学化学教学》转载。)

责任编辑:李景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