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斯,长于斯,更以师者之爱反哺斯土,是我对小凉山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成为教师的20多年来,我躬耕山区教育,立志以智启智、以行导行、以爱唤爱,用不懈坚守化解育人困难。我坚信,山区的三尺讲台上也能书写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在教育一线也能在时代大任下为建设教育强国作贡献。
以智启智,探索共学共进的育人节奏
作为一名山区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我认为山区教育最基础也最要紧的是立足山区学生的需要,关注他们成长环境的基础差异,通过逐生摸底,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用耐心寻找适合当地学生发展的教育节奏。
初到马边彝族自治县三河口镇初级中学时,我是听着“三河口中学永远教不出一个好学生”的传言走上教师岗位的,迫切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摸清班里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年四季,我每天坚持凌晨5点10分开始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6点40分陪伴学生晨跑;课堂上追求高效,课余随时答疑,晚自习后复盘备课常至深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逐渐了解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背后的原因,这为我分类分层、重点培养学生提供了基础。我也从此开始了常年为学生免费辅导、深入家访,甚至为假期无人照顾的学生提供免费食宿与辅导的教育之路。
我始终认为,因材施教是经过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教学方法检验的教育理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开展教学,要穿过彝区教育效果不佳的云雾,看清学生们的学习特点。
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特点,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入手,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2009年,我所带的班级中,一名学生在小学升学测试时,数学、语文成绩都很差。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语言基础薄弱,性格也十分内向,不善言辞,这都影响着他的学习。为此,我给他找了许多标注有汉语拼音的课外读物,还推荐他通过听歌曲、看影视剧的方式去提升他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事实上,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是当地大多数学生的普遍特点。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日常班级活动中,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众人面前“开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也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乐。甚至有学生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又回到了这所培育他的母校,接续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弱等现实困难,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为导向,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在备课中,针对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我从小学数学知识补起,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数学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乐学、善思”的舞台。2009年,我所带的班级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无法完整背诵、运用乘法口诀。为了补上学生的知识缺口,我每天早读带他们朗读,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辅导基础知识。其间,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传统刺绣图案很感兴趣,就开始用纹样结构解释几何图形,并利用每天晚自习后20分钟让学生自选科目、自选内容试讲,3个月后,多数学生都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
20余年来,我所教授的学生逾千名。这些毕业生中,既有以扎实学识考入了重点大学的佼佼者,也有投身教育、医疗等事业的实干者。凭借对教学的专注与对学生的负责,我也收获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以行导行,为教育可持续发展培育后备人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师德师风和专业能力决定着教书育人的成效,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着区域教育的走向。山区教育发展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师,更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为山区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以“交流中提升、实践中检验”的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我在三河口中学分管教学工作期间,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组织教师参加研讨会,打磨教学方案,在实践中积累课堂教学的实用方法;带领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有效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我多次在市、县教育发展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为当地学校教育发展贡献了许多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教育理念,优化学校德育模式。担任马边彝族自治县桐华学校分管德育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期间,我带领德育安全工作人员制定各项制度,制定了课间和上学放学巡逻制度,做到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教师陪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校设心理咨询室,配专职心理教师,并带领教师团队利用空闲时间与学生交心谈心,及时给学生解疑释惑。我鼓励教师们以身作则,坚持每天6点就到校带领学生跑操,检查学生宿舍的内务、卫生,维护就餐秩序,晚上等学生就寝之后再回去备课。这种以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和恒心对待学生和工作的理念与做法,得到了很多教师认可,我也因此被誉为“山区教育改革的领路人”。
以师生互促弥补资源局限,培育反哺家乡的师资。三河口镇是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偏远乡镇,师资短缺问题严重。为了培养本土人才,从2014年起,我利用空闲时间无偿辅导当地大学毕业生参加公招考试,自费购买《教育公共基础》等教材,为他们免费辅导,根据他们在案例分析题中因语言表述丢分的情况整理出56个教学案例,带着学生逐句打磨答题逻辑。这一举措先后成功培养78名大学毕业生进入教师行业,为当地教育事业补充带不走、留得住的新鲜血液。媒体以《十九年鞠躬尽瘁育人 只为彝区学子圆梦》为题报道了我的事迹,让我成为大家心中的榜样。
以爱唤爱,为山区孩子架起腾飞的桥梁
教育事业最鲜明的特点是其在传授知识之外,还兼具着仁与爱的传递功能。山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以爱为纽带”的理念支撑,需要教师以关怀培育学子自信,以持续付出传递责任与奉献精神,系统赋能山区学子,助其获得腾飞的能力。
不让一个孩子陷入求学困境。我始终秉持“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的信念。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面对因家庭困难中断学业的学生,我顶住各方面压力,三番五次上门苦劝,自掏腰包购买教材,资助学生生活费,将一个个孩子拉回课堂。在劝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三河口镇的学生不是不愿意上学,而是怀着一颗感恩父母的心,想尽早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其中,我资助的一名学生兄弟姐妹众多,作为长子的他想要帮父亲分担压力,主动提出要外出和父亲一起打工赚钱。但事实上,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了让学生继续上学,我走遍三河口镇每一个村落,翻山越岭入户家访,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用行动兑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20余年来,我个人累计拿出15万元资助困难学生,同时积极奔走,争取社会捐赠资金400余万元,共帮助1300余名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我希望这份付出能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茁壮成长、成才,回报家乡和社会。
做学生的“第二父母”。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离世,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我一度面临辍学的危机,但是乡亲们都劝我尽快返回校园,不要因此而荒废学业。这在我的心中埋下了“报效家乡,呵护家乡学子”的种子。这些年,我始终坚持“陪伴即教育”理念,每天与学生同吃同学,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御寒衣物、学习用品。面对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我通过谈心谈话、定期家访,与他们建立情感纽带,让自卑的孩子重拾信心,让迷茫的学子找到方向。面对怀揣大学梦想的学生,我在周末免费为他们提供课后辅导。我自费租房,购买桌椅、教辅资料、教学用具等,帮助他们保持坚定、积极的心态,安心复习备考。
用微末之力托举山区未来。山区教育有其特殊性,既特殊在教育需求上,也特殊在教育方法上。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两本特殊的笔记本:一本记录着197个家庭的教育需求,记录着“吉克家需送教上门”“阿侯家需协调低保”等家访中的细节;另一本是《彝区教育发展备忘录》,里面有我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数字化、乡村教师激励机制等问题的思考。2023年,我主导开发“谚语中的数学思维”校本课程中“阿普的计数智慧”章节,将传统计量方法与现代数学教学结合,这一方法已被23所学校借鉴。这些日常的思考和实践背后,支撑我的是山区孩子们对未来的期盼,也是我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我希望我能做一座桥,让孩子跨过大山看世界,再带着光回来照亮家乡,用知识与爱,在小凉山深处,托举起当地教育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作者系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桐华学校副校长、四川省教育厅推荐的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候选人)
责任编辑:李景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