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天津大学团队研发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检测新方法

发布时间:2025-11-18 作者:陈欣然 张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张华)近日,天津大学医学部生命科学学院、天津大学合成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涛教授团队研究出一种“时序温控”的检测新方法,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快速诊断提供了高灵敏度、低成本的新方案。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传感器与执行器B:化学》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蜱虫传播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重症致死率达30%。由于没有特效药,也缺少快速检测的办法,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亟需关注的传染病之一。所以,能否尽早发现这种病毒,对防控特别关键。

在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传统检测中,Cas12b蛋白就像“带导航的剪刀”,先靠其特定引导RNA找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专属基因,一旦精准匹配,就会激活“剪刀”功能,不仅切断病毒基因,还会顺带切碎反应体系里的其他核酸探针,从而释放出荧光信号,通过捕捉荧光信号,就知道样本里有该病毒了。

该研究把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扩增与检测“整合”在了一个试管里,通过时序调节温度变化控制检测流程,实现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灵敏高效识别。利用Cas12b蛋白在低温下酶活受抑的特性,当把温度控制在37℃的时候,可以让病毒的核酸快速复制扩增,确保检测的超灵敏性;随后把温度调到60℃,激活Cas12b蛋白,完成病毒的识别。通过控制温度变化,实现了检测流程的自动切换,既避免了传统两步法中移液导致的污染风险,又无需额外的化学改造及复杂调控。

通过对各种反应参数的系统优化,该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检测灵敏度和体系稳定性,整个检测流程仅需45分钟即可获得结果。新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还可在蓝光照射下直接通过肉眼观察区分阳性与阴性样本,展现出优异的现场可操作性和直观可视化特征。

团队还用52份临床血清样本对该检测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与目前常用的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准确率100%。新检测体系可以采用冻干预混保存策略,稳定性高,运输和储存都很方便,可广泛应用于基层医疗、口岸检疫、疫情应急监测等场景。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思路,也为CRISPR分子诊断平台的温度调控设计提供了新的范式。未来,该体系有望扩展至多种病原体的快速检测与现场监测中,为传染病的早期防控提供重要支撑。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