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优师赋能讲好教师“转型记”——成都师范学院创新推进四川民族地区教师能力提升

发布时间:2025-11-19 作者:陈朝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以前用民族语言教学轻车熟路,改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讲课时,连简单的数学术语都要卡壳。”这是2020年四川省民族地区教师转型提升培训项目刚启动时,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小学语文教师阿侯阿支的困惑。今天,她不仅能流利使用普通话授课,还开发出“彝汉双语对照教学案例集”,成为当地统编教材推广的骨干力量。

阿侯阿支的蜕变是近年来四川民族地区教师“转型”的缩影。2020年起,四川省启动民族地区教师转型提升培训,分期分批于每年暑期对省内民族语言授课教师进行培训。

为何要进行转型培训?“普通话蹩脚、教师成长缺乏助力……”成都师范学院教师谢泽慧介绍,项目启动时,学校摸清了民族地区教师面临的“三重挑战”:语言障碍制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课程开发能力薄弱导致统编教材使用遭遇挑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欠缺制约数字化转型。

成都师范学院作为该项目培训基地之一,主要承担统编教材涉及的语文、道法(政治)、历史三科教师转型提升培训。“我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语言测试了解了当地教师普通话的真实水平,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谢泽慧说。

“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培训全过程,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实践导向,整合校内外资源,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课程开发和执行、数字赋能教学等方面能力提升为主线促进教师转型。”成都师范学院副院长唐安奎介绍,过去5年,学院总结出了“‘沉浸式+情境化+个性化反馈’培训模式”“统编教材本土化落地的‘五步法’”等高效举措,共覆盖了4062名来自四川省凉山州、甘孜州和阿坝州等民族地区的教师学员,起到良好效果。

“针对藏、彝、羌等民族教师普通话基础薄弱问题,学校组建了‘双语导师团’,创设出‘模拟课堂’,开发《民族地区教师普通话练习册》等等。”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张佳介绍,培训要求参训教师用普通话完成“知识点讲解—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情境化实践,由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一对一辅导组”,帮助教师胜任普通话教学。

“老师针对边音鼻音化等问题精心训练,通过10天的沉浸式练习,我习惯了普通话的使用环境,极大改善了我‘藏普’‘川普’的发音。”四川甘孜州石渠县第二完全小学道法课程教师降翁志玛在今年暑期来到成都师范学院参加培训。培训里,她不仅用功学普通话,还认真请教培训导师教学案例,今年秋季学期回到学校任课,她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有趣了起来,教学信心更足了。

“培训在提升教师教学硬实力、拓宽教学视野、提升职业认同感等方面给老师们集中‘充电’,让老师们善教学,激发成长的内驱力。”参培导师、成都市高新区语文教研员邓思娟说。

2020年以来,从语言互通到文化互融,从教材落地到数字赋能,成都师范学院组织实施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教师转型提升培训项目,培养了一支“留得住、教得好、有情怀”的教师队伍,探索出了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同频共振的实践路径。

“面向未来,成都师范学院将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聚焦民族地区教师转型提升需要,更加注重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更加强化国家认同与文化融合,持续创新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成师’力量。”成都师范学院副院长唐安奎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朝和)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