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想为那些很少有机会走进实验室的孩子们,推开一扇看见科学的窗。”东北林业大学“小水滴公益课堂”团队指导教师李晨告诉记者,近日该团队被中央宣传部评为2024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这份荣誉是对他们十年耕耘最有力的肯定。
“东北林业大学有着丰富的科普资源和人才优势,团队建设之初就想为边远乡村地区的孩子们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李晨说,经过10年坚守,把科学的种子,渐渐播撒进一片又一片渴望知识的土壤。
据了解,最初该团队成员是来自东北林业大学植物生理学教学实验室、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实验室、小水滴公益党支部、青近自然志愿者协会的教师和本研阶段的大学生。
面对乡村学校科普资源匮乏、科学教育形式单一的困境,“小水滴公益课堂”团队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走出去,请进来”。他们不仅把东北林业大学的实验室、博物馆、林场变成孩子们的“科学乐园”,更是背起各种实验器材,把“移动实验室”搬到乡村孩子的家门口。
黑龙江省泰来县是东北林业大学的定点帮扶县,自2018年起,“小水滴公益课堂”团队就开始每年暑期深入县里,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精心设计的科普课程和研学活动。从单纯的科普讲座发展到素质拓展、科普实验和研学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东北林业大学的师生们用实际行动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李晨举了个例子:课程研发团队设计了“初识酸碱性”等30门经典课程,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书本上的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活”起来。
10年间,这股清泉从黑龙江泰来县出发,以科普教育推动科学教育,已渐渐润泽云南、福建、江西、宁夏等四省五县,累计开展活动近百场,超万名中小学生亲手触摸到了科学的神奇。
“一个中心、两个基地、N条线。”十年的探索,让“小水滴公益课堂”团队摸索出了一套可持续的科普教育范式,以东北林业大学科普资源为核心,深耕黑龙江省泰来县、云南省祥云县两个实践基地,将成功经验辐射至全国多地,形成了一张充满活力的科普网络。通过“科普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为助力当地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提升贡献东林方案。
中国大学生在线实践风采类优秀作品、“守护朝阳,助力成长”三下乡社会实践百所优秀高校团队、大学生社会实践“千校千项”项目优秀和视频优秀、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梁希科普奖等,以团队为基础建立的党支部成为东北林业大学首个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学生支部……多年来,团队获得了众多的荣誉。
“小水滴”在滋养孩子们的同时,更让东北林业大学参与活动的师生们感受到了深刻的自我成长。“我们需要把深奥的专业知识‘翻译’成有趣的科学游戏,这极大地锻炼了创新与沟通能力。参与这样的公益活动,成了青春路上最亮的勋章。”大学生们表示。据了解,该团队中已有137名志愿者被保送至北大、清华等高校深造。
未来,“小水滴公益课堂”团队计划推动“林业+科技+文化”的课程融合,构建“校—地—企—家”四方联动的长效机制。“我们的目标是让‘小水滴’的模式流得更远,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这是每个成员的心愿,他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小水滴”必将汇成“大江河”。(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曹曦 通讯员 高春梅)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