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追问,当今时代,师者应有的模样是什么?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穿越时光的教育经典里——“教育很多时候不妨少一些花样,多回归一些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教育需要园丁式培育而非木匠式加工,摒弃单一标准,用多元维度看见每个生命的独特价值,帮孩子找到他精神世界里的闪光点和支点,培养‘真正的人’;用‘反馈’替代‘评判’,守护学习动力;构建‘智力背景’,依托阅读与课程破解学业困境……近日,在新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三届“教育阅读节”暨“大夏书系读写节”2025年铁门关市专场活动上,从事教育工作34年的魏智渊,以自身经验、鲜活案例和专业思考,为教育界同仁解码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的核心思想。

图为对话沙龙环节,右一是魏智渊。活动主办方供图
教育是爱的艺术,亦是智慧的修行。在“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学当好老师”这条路上,从最初的“读不懂”到如今的深度践行,魏智渊用20年时间研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并以苏霍姆林斯基为起点,走向更深入的教育探索。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1918-1970),作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思想的 “铁杆粉丝”,魏智渊不仅通过下线活动让这份教育宝库惠及更多教育工作者,还经常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本次活动期间,魏智渊以“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学当好老师”为题,与线上线下的老师们共赴这场教育之约。
一段跨越二十年的“读懂”之旅
从“经验型”迈向“专业型”
“谢谢今天晚上来参加共读共写公益活动的老师和家长们。今晚,我特别激动!”活动开场,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南明教育总校长魏智渊对着镜头表示,尽管自己每周都做直播,但今晚的心情格外激动,而这份激动源于他对苏霍姆林斯基有着很深的感情。
作为出版过《教师阅读地图》《大夏书系・高手教师》《儿童读写三十讲》等畅销作品的教育研究者,魏智渊有着34年的职业生涯,其中20年都在深耕教育研究与实践。而在所有研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部分。
这段缘分,要从25年前说起。2000年左右,30岁出头的魏智渊遇到了一本老师们交口称赞的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在他眼里最初的印象是“老生常谈”——无非是强调阅读重要、教师要爱学生,这些道理……当时我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没读懂!”魏智渊坦言,“就这样,这种“读不懂却不自知” 状态持续了5年。直到2009年,他在新教育实验团队负责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在干国祥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参与线上教师读书会的课程,一起细读《给教师的建议》,听干国祥系统性解读了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思想后,让他对苏霍姆林斯基有了新的认知。
此后,魏智渊担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门课程的讲师,还在干国祥老师的建议下,做了延展,深度研发了课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为了上好《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这门课,他搜集了国内所能找到的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逐一加以研读。“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如此深入、扎实地理解一位教育家。”魏智渊说。
魏智渊表示,读懂苏霍姆林斯基远没有那么容易,不能只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要真正理解他,必须结合大量背景知识,是需要有一些哲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背景的。为此,他研读了皮亚杰、维果茨基、杜威等教育家的著作。“直到把这些思想融会贯通,再回头看苏霍姆林斯基,我才觉得自己真正‘走进’了这位教育家的世界。”魏智渊说。
而这份深耕,化作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上下册,以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十讲》。
“皮亚杰、维果茨基、杜威、怀特海、布鲁纳,哪一位不厉害?为什么偏要执着于苏霍姆林斯基?”直播中,魏智渊的答案很坚定: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好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 “全息性”。苏霍姆林斯基是在中国非常流行的教育家,他的著作也被广泛阅读,影响了许多人。纵然如此,我们认为,他的思想精华,还远远没有被真正地认识到,这也是我们团队阅读、研究、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思想的原因之一。
对教师而言,读懂他,就像拿到了从 “经验型” 迈向 “专业型” 的入场券。“专业的本质是什么?专业发展的本质又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反思下的经验’——专业发展本质上是构建经验,但这种经验必须经过反思。说白了,一个人的专业水平最终取决于他的观念或概念水平,而观念、概念不是纸上的知识,而是一种鲜活的行动结构。”直播里的魏智渊娓娓道来,每一句话里,都是对教育研究的赤诚。

图为活动期间老师们找魏智渊交流签名。活动主办方供图
破解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密码
坚持长期主义,唤醒自尊,点燃成长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在从教的30多年中,他当过教育局局长、当过农村中学校长。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主动要求到帕夫雷什这所偏僻的农村中学做校长的。”魏智渊表示,这所学校是战后建立的,学校里有很多调皮捣蛋、行为顽劣的孩子。
就是在这样的办学环境下,这所学校依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成果——
“我们高兴地看到,本村的文化水平有了提高。从1949年到1965年,这个村子有611人受完了中等教育,他们当中已经受完高等教育的有242人,正在高等学校里学习的有143 人。我们村子约有居民6000人,但是其中出了工程师84人,医生41人,农艺师38人,教师49人,其他专家30人。在革命前,这个村子从1867年到1917年的50年间,只有7人受过中等教育,1人受过高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做了这样的总结。
在这份令人震撼的成果背后,藏着怎么样的教育密码?在魏智渊看来,苏霍姆林斯基做对了六件事:一是他深怀着使命感,想要在农村探索素质教育之路。二是他把教师和学生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三是在学校里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型实践,包括大量的课程改革与教研。四是他长年保持阅读的习惯。五是他保持写作的习惯,共写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六是他将以上事情坚持做了30年。
苏联丰厚的学术土壤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为苏霍姆林斯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环境滋养。
这份坚持长期主义的成果,造就了教育史的一段传奇,被视为“活教育学”的典范。那么,苏霍姆林斯基追求的教育究竟又是什么?是知识的灌输,还是人格的塑造?是分数的追逐,还是心灵的唤醒?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探索的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怎样才能培养一个真正的人?”他用毕生的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在于对自尊的理解。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十讲》这本书中,魏老师以教育的根本在于对自尊的理解这一思想为核心,深入教育的本质,探索如何真正帮助孩子成为独立、自信、充满生命力的人。
他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精华概括为十个关键词,也可以称为十个大概念——自尊心、评分、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思维课、两套大纲、自动化读写、直观性、交集点、道德教育、精神生活。
“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呵护和培育儿童的自尊心,或者叫向上感,帮助儿童成为一个有尊严的大写的人。”魏智渊表示,自尊并不是简单的“觉得自己好”,而是孩子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后,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我能行”的力量。比如,当一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他的脸上绽放出的那种自豪感,就是自尊的真实体现。这种成就感,远比一句“你真棒”更有力量,因为它源于孩子自身的能力提升,而非外部的评价。
“从儿童内部发展来讲,只有持续的成就感,才能够发展儿童的自尊心。怎么让儿童拥有持续的成就感呢?课程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而容易导致儿童自尊心受损的关键因素,往往与师生的互动有关,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或评价。所以,流行的评分制度,要反思和调整。此外,呵护和培育儿童的自尊还需要创造一种班级文化、校园文化或者说精神生活,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是心灵的源源不断的活水,会持续地滋养儿童。我们今天也经常称为公共生活,或共同生活(润泽的教室)。”魏智渊说。
“我相信,许多年轻的老师,哪怕在面对《给教师的建议》的时候,也可能如30岁出头的我一样茫然无措,找不到入口,我希望,我的这些成果,能够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提示。
我更像一座桥,想把更多人渡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世界里,而不是让大家对着理论‘望而却步’。”魏智渊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深耕多年的初心。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本土化实践与探索
线上线下聚焦共读,海量阅读,阅读自动化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可否复制?对当下有何借鉴的意义?又该如何适配当下中国的教育教学环境?
“在整个人类的教育实践史上,苏霍姆林斯基是迄今为止未被逾越的一座高山,这也是我越来越坚定的认识。”魏智渊表示,在7年的校长生涯中,他反复践行这些概念。“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已经渗进了我的血液中。他已经成了我的教育生涯中影响深远的教育家之一。”
在疫情期间,他开辟了网上教育平台“老魏的咖啡馆”,带着上干名老师继续共读教育经典,例如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埃里克森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以及颇为流行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其中共读时间最久的,是《给教师的建议》,整整共读了98次,除有几条合并共读外,基本上每一条会用一个半小时来共读,详细讲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思想。这次共读,持续了两年。继《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这套书之后,这是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思想的一次全面检阅。
也是在疫情期间,南明教育在郑州经开区的三所合作学校(龙美小学、蝶湖小学、朗星小学)的教师共读,魏智渊也时常参与,在贺佩佩、张智慧、原卫华三位校长的建议下,他用在线的方式,给三所学校的老师们系统地讲解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思想。由于老师们工作繁忙,时间珍贵,他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精华概括为十个关键词介绍给老师们。有了前期的授课经验和98次《给教师的建议》的共读,这次共读,相当顺利,反响也非常好。后来,他还把这十讲的视频放在了“老魏的咖啡馆”里,供参与过《给教师的建议》共读的老师们用来总结和复习。
在教育的实践层面,魏老师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法。他特别强调,帮助孩子建立丰富的背景知识是提升他们克服困难能力的关键。他提倡通过“思维课”和“阅读自动化”来帮助孩子积累背景知识,从而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有效。比如,一个孩子在阅读一篇关于植物的文章时,如果他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一无所知,那么他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困难;但如果他曾经通过观察大自然,对植物的生长有了直观的感受,那么他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魏老师强调,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帮助孩子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从而为精确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团队在做‘全人之美’课程时,就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魏智渊分享了实践案例,“比如‘海量阅读’,就是践行他的‘阅读自动化’理念——让孩子读得多了,阅读流畅了,学习负担自然轻;中学课程设计里,我们也加入了‘第二套大纲’,让孩子在教材外读传记、做实验,知识学得更透。”
互动问答 寄语教师
即便身处“泥坑”,也要始终仰望星空
“您怎么看待老师被现实利益裹挟,改变了教育初衷的情况?在教师专业发展这条路上,我们能走多远?”直播中,面对网友提问魏智渊表示,在他34年从教经历的前十几年里,一直努力想成为一名被别人认可的老师。但他发现,自己真正的专业发展,是从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才开启的。
“对我影响很深的,还有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里的观点。这是里尔克于1903至1908年间写给青年诗人卡卜斯的十封书信合集,书中里尔克问青年诗人,选择职业时要先问自己:如果不做这件事,会不会因此而‘死’?这句话其实是从使命感的角度出发,也让我开始思考:在教师专业发展这条路上,我们能走多远?”后来我意识到,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认同——我们到底是为了更高的工资、更多的荣誉,只为获得他人认可而做老师;还是因为内心藏着对学生的悲悯,有想要帮助他人的冲动,或是怀着对真理的追求,才选择这份职业。”魏智渊说。
魏智渊认为,在教育领域,对“自由与责任”的追求,让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影响得以延伸至更远。“这些理念也深刻影响了我,我相信如今很多老师虽面临着难以解决的初级问题、眼前困境,但即便身处‘泥坑’,我们也必须始终仰望星空。因为最终,唯有仰望星空,才能将我们的人生带向更远方,在此与大家共勉!”魏智渊说。(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庄元)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