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大家谈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如同清风般吹散了“科技教育”曾被窄化为知识的背诵和知识点操练的迷雾。多年来科技教育要么被“神化”为少数高智商儿童的课程,要么囿于把实验室变成按图索骥之考场的“魔咒”。曾经,在小学阶段,科学与孩子之间总是半开半掩着那扇通往星辰大海的门。
《意见》的出台帮助我们厘清了科技教育的本质和学段目标。本质是“学提问、学方法、学动手、学坚持与抗挫”。在小学阶段,科技教育应是校园里、儿童生活中那“亲切”的模样,这将改变科技教育在儿童心中“生硬”“高高在上”的既往认知。回到儿童亲切的日常,科技教育将会走向更宽阔的视域。
这份亲切,首先源于立场的转变:从“仰望星空”到“触摸泥土”。《意见》指引我们,要把科技的根系深植于儿童日常的沃土。小学校园里的科技教育,应是修补心爱玩具时的专注探索,是观察夏蝉蜕壳时萌生的“为什么”,是在“小厨师”课程里见证的酸碱奇迹,是为食堂阿姨改良餐车的善举里,是为学校生病的老树寻找救治的办法并亲自实施救治的责任担当里……只有这样,科学才能从陌生又遥远的知识符号,嬗变为儿童理解并能够亲手改善生活场域的亲切工具。
如何营造这份亲切感呢?关键在于践行《意见》提出的新路径。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课程设计打破学科壁垒,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南通市城中小学以“世界很美我很美”为主题,以项目研究为载体,让学生们对话自然、探秘周遭世界和创造更美生活。这不仅是知识的应用,更是思维方法与协作精神的锤炼。
《意见》让我们洞悉科技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对于人的成长,它是一场心灵的修行。由实践淬炼出的科学精神,将会使儿童和民族的未来都更好。让科技教育以其“亲切”的样子不动声色地存在于小学的校园里,也是《意见》赋予每一所学校更大的责任。(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苏令 采访整理)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