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十五五”时期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为科学编制“十五五”基础教育发展规划,11月1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十五五”期间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以及可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改革举措进行座谈,为“十五五”基础教育发展“把脉开方”——
未来5年,基础教育怎么走?如何干?
为科学编制“十五五”基础教育发展规划,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连续组织召开三场专题座谈会,分别面向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以及一线校长教师和家长代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11月10日,十位专家学者齐聚首场座谈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同志全程参与,与专家们共同研判形势、梳理思路。座谈会聚焦两大核心议题:一是“十五五”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相当于“号脉问诊”;二是建议开展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举措,相当于“开方抓药”。 除现场座谈外,还有多位未能到场的专家以书面形式提交了深刻见解与具体建议。
这是一场直面真问题的研讨会。与会专家直言不讳,切中要害,将调研中发现的最迫切、最棘手的问题一一摆出。
这更是一场凝聚共识的谋划会。“找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基础教育司负责同志强调,“大问题就是目标,关键问题就是战略,通过反复对标对表、研判分析,甚至讨论交锋,我们才能把问题找准,把解决问题变成目标和战略,为‘十五五’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破资源调配之困:
打好资源弹性配置“攻坚战”
“中国基础教育正面临学龄人口‘断崖式下降’与‘排浪式冲击’,同时伴随着‘区域不均衡’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烽在座谈会上精准概括了当前资源配置的核心困境。
学龄人口波动,成为资源布局的最大变量。一方面,一些地方过峰困难较大,过峰后亟需进行长远战略性设计;另一方面,人口流入地区学位紧张、资源挤兑,农村及人口流出地校舍大量闲置,城乡、区域间资源配置“冷热不均”。
教育布局亟待前瞻性重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指出,未来十年,基础教育各学段将陆续迎来生源峰值后逐步下降,同时城乡人口流动加剧学龄人口结构变化。“必须建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机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位供给与资源配置进行跨学段、跨地域、长时段的统筹规划。”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善槐调研了多个省份学龄人口的渡峰情况,他指出全国形势与各省变化不一致,各省与各县的形势又不一致,因此在考虑资源配置时必须立足县域实际。
针对教师资源配置这一难点,刘善槐提出系统的改革方案:基于“工作量”来优化教师编制标准;补齐体育、心理、科学、劳动等紧缺学科教师短板;完善教师跨区域跨学段统筹调配机制,妥善解决待遇衔接和专业发展问题。
王烽对“超级学校”的问题深感忧虑。他建议建立具有前瞻性的学校建设标准体系,包括农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城市学校等,为校额、班额设定“硬杠杠”,让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惠及民生。
面对学龄人口波动,也可以化挑战为机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王红主张把握学龄人口变动的时间窗口,全面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积极友好而充分的师生关系一定是建立在小班化教学的基础上。”
尽管建言角度各异,但所有探讨最终同归于一:必须构建弹性应对学龄人口波动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推动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资源配置新格局。
破育人方式之困:
培厚健康教育生态“新土壤”
健康的教育生态,是民之所忧、民之所盼。
多位专家指出,虽然“择校热”“掐尖招生”等现象经过持续治理已有所遏制,但在一些地方仍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反映出教育生态优化仍面临挑战。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宋英辉在座谈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被升学率所裹挟的教育体系会极大遏制甚至扭曲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使得学生的差异性被忽视,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
问题根源,在于“唯分数、唯升学”痼疾导致育人方式的单一和僵化。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焦蒲观察到,功利性的教育倾向导致资源过度向少数“优等生”倾斜,而那些真正能够滋养创新精神、保护好奇心、鼓励探索冒险的文化氛围,却因“见效慢”而被忽视。
“质量转型必须突破!”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刘云生指出,随着时代发展,要系统思考质量的内涵变化、质量的结构、质量生成的方式。
破局之道,在于推进育人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强调必须“加快深化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兴趣和优秀品格置于核心位置。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徐金海提出打造“新时代五育融合创新项目”,建议“打造一批五育融合实践基地学校”。焦蒲强调要“探索开展以生为本的项目式、启发式、互动式小班化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方式变革提升育人质量。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长海特别关注“沃土计划”的实施,建议研制“沃土计划”专项政策,全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
育人模式创新,离不开评价“指挥棒”的正确引导。
“中考改革”是与会专家热议的一个话题。基础教育司负责同志提出“教考衔接、考招同改、应上尽上、分类发展”的总体思路,旨在强化过程评价,淡化选拔色彩,引导学生在适合的领域做最好的自己。
破治理保障之困:
夯实高质量发展“强地基”
治理现代化,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在座谈会和书面材料中,多位专家指出当前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存在管理体制机制不畅、校园安全压力大、经费保障未落地、家校社协同不足等问题。
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提出开展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重大改革,强化市级党委政府的基础教育管理职责和作用。
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呼应与认同。褚宏启进一步阐释:“提高基础教育的管理层级,有利于统筹协调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补齐财政薄弱区县教育短板,尤其有利于优化普通高中教育生态。”他指出,未来要进一步明确市县各自的行政责任,使其在职责范围内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与元治理作用。
校园安全涉及面广、关注度高、治理难度大。山西省学校安全中心主任董新良在工作中发现,当前中小学校存在“安全责任边界模糊”的问题,导致安全焦虑蔓延。他建议,“要进一步健全多元共治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推动综合治理落地”。
数字化时代,“网络舆情和自媒体传播叠加效应”带来的新型安全风险不容小觑。“一些自媒体降低教育权威,引发家校信任危机。”董新良希望构建“充满活力、健康、清朗的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立全方位的安全防控体系。
经费保障机制应有创新突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提出,国债中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基础教育。焦蒲则建议推进与常住学龄人口挂钩的“教育券”或“钱随人走”的生均拨款改革,增强财政灵活性、精准性。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能手。”谈到家校社协同问题时,王红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家校社协同不仅仅是一种育人方式,对于培育良好教育生态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治理体系完善非一日之功。“基础教育问题不是一日形成的,也不单是教育内部的问题,而是社会经济问题的反映、折射和延伸。”基础教育司负责同志在总结中表示,“接下来,我们要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五五’规划串联起来,持续干、优化干、扎实干。”
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关乎民生,也关乎国计。这场近四小时的“思想盛宴”,为“十五五”基础教育发展“把准了脉、开好了方”。相信这些真知灼见,将在未来五年酿成改革的甘霖,滋养每一棵幼苗茁壮成长。
文章作者|本刊记者 陶玉祥
封图来源|《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肖本祥 摄
微信编辑|贾舒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