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十五五”基础教育重点是什么?一起听来自育人一线的需求和期待

发布时间:2025-11-27 作者:宋佳欣 贾舒婷 来源:《人民教育》

8民小编说

“十五五”启幕在即,基础教育正面临资源优化、育人提质、数智赋能等时代课题。为听真话、集良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邀一线校长、教师和家长代表开展座谈,让扎根实践的真知灼见碰撞共鸣,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11月17日下午,一场汇聚基层智慧的座谈会如期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邀十余位一线校长、教师及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全程参与交流。座谈会以“‘十五五’基础教育重大问题与挑战”为核心议题,既听基层真实心声“号脉问诊”,也为后续政策制定、战略谋划收集实践依据“蓄力赋能”。

会上,代表们带着办学一线的鲜活经验、教学现场的真切困惑与家庭教育的现实期盼,直陈问题、畅抒己见,让政策制定能精准对接基层需求。

1

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让更多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更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党和国家锚定的核心目标。

座谈会上,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率先开言,观点直击痛点:“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校际间的质量与数量差距仍未根本消除,尤其是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学校管理这些实打实的核心问题,彼此紧密关联、相互掣肘。”

作为深耕小学教育的资深专家,他常年奔走全国各地调研走访,亲眼见证东西部优质教育资源的显著鸿沟,语气坚定地强调:“‘十五五’期间,破解不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难题,必将是一场关乎教育公平的关键攻坚战。”

话音刚落,上海山阳中学校长蒋水清作为郊区学校代表立刻从基层办学视角补充道:“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仍是教育公平的核心痛点。”他结合郊区办学实践坦言,乡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区正面临生源结构的深刻变化,“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考题。”

县域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关键支点,其资源短板同样牵动人心。

湖南石门一中校长向言振的发言,道出了众多县中校长的共同焦虑:“我们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早已陈旧,器材短缺问题突出,这恐怕是多数县中的普遍困境。”他忧心忡忡地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浪潮已至,“县中不能再错失发展机遇、陷入落后境地,期盼能出台明确的政策标准,加强对县中标准化建设的督导,让县中的孩子也能平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直辖市,不均衡问题也未完全破解。天津四十二中科学教师王强结合一线教学经验直言:“天津作为直辖市,中心城区与郊区的教育资源差距依然明显,即便在中心城区内部,校际间的资源分布也不尽均衡。”他举例说明,自己所在的学校虽配备了多个创新实验室,却面临“器材买得起、用不好也用不起”的尴尬——先进设备缺乏专业指导,日常运维成本高昂,难以发挥实际教学价值,这一细节让在场嘉宾深刻感受到资源均衡的复杂性。

2

聚焦“五育融合”解答时代新问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如果说资源均衡是基础教育的“硬支撑”,那么育人方式变革就是基础教育的“软实力”,而新时代背景下,伴随屏幕成长的“屏一代”,让这项“软实力”建设面临全新挑战。

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思政教师张年丰,用“屏一代”精准概括当下青少年的成长特质,她结合学生调研数据感慨道:“立德树人这项系统工程,如今正面临不小挑战——学生社会意识相对薄弱,思政课与社会课堂的有效融合亟待加强,如何让价值引领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难题。”

这一观点迅速引发家长代表的强烈共鸣,有家长当场补充:“思政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说教,需要多增加实践性环节,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会做人,主动接触、了解、关注社会现实,拉近与真实社会的距离,这才是最鲜活的成长教育。”

在育人实践中,“五育并举”的理念虽已深入人心,但落地成效仍需加码。蒋水清结合办学观察直言不讳:“‘唯分数、唯升学’的指挥棒惯性依旧强大,导致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实际办学中容易被弱化、虚化,难以真正落地生根,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李明新与他不谋而合,两人不约而同地认为必须加快推进“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推动相关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研制,让“五育并举”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

当科技发展与人文培育迎来深度交织,课程建设也需注入新内涵。陕西西安爱知中学校长石峰虎分享了独到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不能只重技术传授,更要兼顾价值引领。应鼓励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伦理探讨,引导学生既要提升科技素养,也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

这一建议获得在场家长的一致认可,有家长坦言:“现在的孩子不缺技术接触,缺的是成长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情感教育!这一点学校和家庭都应重视起来。”

理念落地、课程创新,最终离不开评价改革的“指挥棒”引领。浙江杭州第二中学校长蔡小雄提出创新方案:“要让‘五育并举’真正落地,必须构建动态化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以智能化工具为支撑,推行‘学生成长动态数据画像’,逐步推动其与中高考招生选拔建立实质性关联。”他同时建议,国家可开展“全国学生综合素养数据库建设与应用”试点,为评价改革提供实践支撑。

蒋水清进一步补充了配套建议,形成改革合力:“还应将‘五育融合’成效纳入对地方政府和学校的督导评估硬指标,同时大幅提升综合素质评价在中高考录取中的实质权重与应用价值,通过评价导向反向推动育人方式的深层次变革,让全面发展的理念真正贯穿教育全过程。”

3

协同守护青少年心灵晴空

青少年心理健康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石。但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如同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学校与家长的心头。

蒋水清开门见山:“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难题。”北京市第二中学心理教师郭俊彬结合调研数据进一步补充:“通过梳理学生情况发现,孩子们的心理品质还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心理韧性的培养,亟需加强引导与干预。”

破解心理健康困境,并非单一主体能完成的任务,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势在必行。如何让孩子们的心灵始终“向阳生长”?

郭俊彬给出一套具体方案:“一方面要完善学生心理支持体系,加强日常心理健康监测,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另一方面,家校社协同是关键,比如建立社区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整合医疗、社工等资源,形成帮扶合力。”

这番话引发家长代表的强烈认同,一位家长当场表达期待:“希望学校、社区医疗机构能设立常设辅导帮扶岗,帮孩子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更要搭建开放式的医校联动、社区联动机制,让孩子遇到困惑时能随时找到求助渠道。”

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离不开家校社三方的同频共振。除了心理健康守护,如何让三方充分发挥合力,支撑孩子全方位成长,成为本次讨论的又一焦点。

思政教师张年丰结合一线沟通经验坦言:“很多家长能敏锐察觉到孩子的成长问题,但缺乏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另一位家长代表的发言更显急切,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当前家校社协同机制仍然太单一了,大多只是简单的通知传达,我们一直期盼能优化并拓展沟通渠道。”

为切实提升育人合力,张年丰提出针对性建议:“推行系统化的家长学校工程项目,给家长提供科学、系统的育儿指导,让家长培训也能一体化推进,帮家长补齐育人能力短板。”

李明新则进一步给出系统性方案:“要从多方面完善协同载体——健全学校家长委员会、教联体、家长学校等工作机制,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定期开展家长讲座、亲子实践等活动;同时拓宽社会育人渠道,充分利用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让孩子在多元场景中成长,多路径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

4

让教师“留得住、教得好、有尊严”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更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但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不少瓶颈。

新疆乌鲁木齐市一中原校长罗群雁的发言直指供需失衡的痛点:“县域高中学位需求持续增加,而主要学科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影响到教学质量。”他建议,调整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同时从培养端改革“在夯实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哲学、课程理论等通识教育,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让师范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教学岗位。”

教师“引不来、留不住、发展不充分”的困境,在多地普遍存在。蔡小雄坦言:“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优秀教师不断涌现,但挑战依然严峻——不同地区学科师资不平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感逐渐增强,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对此,石峰虎校长也深表认同:“教师队伍建设是项系统工程,还需要下大力气推进,核心是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他特别建议实施“教师职业幸福和专业卓越支持计划”,真正为教师减负赋能,让教师能安心从教。

破解教师队伍建设瓶颈,需从机制优化与环境保障两端同时发力。蒋水清聚焦评价改革,提出明确方向:“要调整教师评价标准,将参与五育融合、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实绩,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核心依据,让积极改革者得实惠、有发展,激发改革热情。”蔡小雄校长则从待遇保障入手,给出创新建议:“试点‘卓越教师年薪制’,采用基础薪资加有竞争力的绩效激励模式,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投身基础教育,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四川广元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关注到教师权益保障的痛点,观点鲜明:“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维权通道,给老师和校长‘兜底’。不能让个别不实投诉打击大家的育人积极性,必须明晰权责边界,为教师和校长‘撑腰’。”蔡小雄进一步将关怀落到具体行动上,建议启动“教师身心健康与职业尊严守护行动”:“保障教师的休息和家庭生活,提升职业幸福感;同时广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依法惩治对教师的恶意诽谤与不实举报,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面对数字化浪潮,教师的技术素养提升也刻不容缓。张年丰给出建议:“实施教师技术素养提升工程,帮助教师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她特别强调“分层培训”与评价联动:“针对不同水平的教师提供差异化培训,从基础‘扫盲’到高阶‘精通’逐步推进;同时将AI工具创新应用、个性化教学案例等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以评价驱动教师主动提升数字教学能力。”

聚焦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攻坚、育人方式深度变革,筑牢家校社协同心理健康防线,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提质——这场座谈会既是直面痛点的“问题摆渡站”,更是汇聚民智、凝聚共识的“思想共鸣场”。

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精准对接、同频共振,一线心声与务实良策为“十五五”基础教育蓝图注入鲜活动能,让公平底色更亮、质量根基更牢,推动基础教育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前行。

文章作者|本刊记者 宋佳欣 贾舒婷

封图来源|《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丁根厚 摄

微信编辑|宋佳欣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