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史辛)11月21-23日,以“AI与教育:超越什么?关注什么?”为主题的第八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福州举行。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阮诗玮、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杨宗凯、河南省政协副秘书长毛杰、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璧亮、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陈洪尧等齐聚现场,探索AI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AI给教育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它打破了知识稀缺的壁垒,迫使教育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教育的重心需从‘学什么’转变为‘为何学’‘如何用’。”在郭毅可看来,教育需实现四大进化:即从知识传授迈向能力培养,从面向大众的统一模式转向个性化定制,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求知,从机械式学习转变为注重人性关怀与创造力激发。
对此,杨宗凯表示赞同,他认为,当下AI教育核心挑战在于教师遭遇“不会用、不愿用、不能用、不敢用”四大困境。面向未来,要坚守教育引领技术理念,确保人在人机协同中居于主导,最终达成人机深度融合的教育新生态。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总监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表示,AI既能实施个性化学习、弥补缺陷、赋能教师,也可能导致认知懒惰、加剧不平等。其关键在于平衡,要求教育者保留闭卷考试以夯实基础能力,同时设计开卷任务培养高阶思维。“如何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真正应该学习和评估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们应该努力探寻的”。
聚焦中小学AI应用、AI时代的学习等8个主题,与会专家和中小学校长教师等进行了8场圆桌对谈。
对谈中,四川省成都竹子学校总校长舒大军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心智作为关键点,提出“自学+ AI是学霸顶配”的观点。他主张跳过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使用AI,让教师转型成为学习教练,重点关注学生的目标感与意义感。
云南省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则将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义为“幸福”而非“就业”。他强调,未来教育应注重培养“爱笑会玩”的能力,让孩子在自主玩乐中探索生活意义。
程介明关注到全球范围内学生“厌学”的普遍现象,将其视为一种源于知识与生活脱节的隐性“疫情”。他提出,AI的应用应致力于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而非剥夺其独立思考的权利。最后,他提出了一个思考“孩子驯服依赖亲近机器,这是我们心中的未来吗”,为本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落下帷幕。
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和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香港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共同承办。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