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暑假,因为朋友的介绍,远在家乡60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库尔勒对刚毕业的张文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他从家乡黑龙江出发,先到北京转车,再到乌鲁木齐换车,前后耗时近一个周才抵达了传说中的库尔勒。进入新疆,透过火车车窗,途中一片片沙漠、戈壁、不时见到的野生动物,第一次让张文志对新疆之远、新疆之大、地貌变化之多有了直观的概念。
找工作的场景回想起来也很戏剧化。听说当地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很有名,张文志便直接打电话联系。不曾想,接电话的恰好是时任副校长的邱成国。一听是想来当语文老师,学校语文组正缺男老师,邱成国便说,那就来试讲吧。于是,背着背包的张文志就这样走进了华山中学的课堂,走进了这所学校……
华山中学始建于1960年,是兵团一所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学校。现在已发展成一所教育教学质量优异的现代化学校,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中学和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被誉为“兵团基础教育的一张名片”。
张文志说:“我经常跟别人讲,通过我的经历,你会看出华山中学的校园文化,我是一个从黑龙江来的人,在这里没有任何亲戚朋友。一路走来,我的成长就是学校的文化使然,这是一个崇尚学术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舞台。”
20多年间,作为语文教师,张文志深切感受到阅读的力量。大学时期,自己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到了华山中学,他与这里的教师们一起以读写为媒,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完成自我的一次次重塑,也将阅读的力量传递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努力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多年来,学校还积极带动辐射南疆地区学校推广阅读,助力校家社联动,为社区开放阅读资源,以专业高效的阅读课程形成书香共同体,践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发展理念。
2025年10月30日至31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三届“教育阅读节”暨“大夏书系读写节”2025年铁门关市专场活动举办。期间,中国教育新闻网专访了华山中学党委书记张文志,通过他的介绍,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以“才丰似华、德厚如山”为校训的华山中学书香满园的深厚底蕴。

专场活动中,张文志(左三)等嘉宾就“教师阅读与专业提升”话题展开对谈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本身是语文老师,怎么看阅读的作用,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力推广师生阅读?
张文志:阅读对我个人触动比较大的时候是在大学阶段。因为小的时候我身边也没有那么多书,大学时期我开始读一些文学作品。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平凡的世界》,我是一口气看完的,就觉得好像给你打开了一扇门一样,你看到了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或者更多的可能性。我比较系统的阅读就从那时候开始。
促使我对推广学生阅读特别坚定,是在我3年援教期间。2013年到2016年这3年,我被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8团的一个学校做校长。38团距离库尔勒市近800公里,它是离师部最远的一个团场,那时候团场刚建立,学校也是刚成立,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自然环境也不好。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校缺老师。刚开始的十几位老师是从团场各个学校抽调去的,其他大多是年轻老师,学生也多数是内地移民随迁子女。年轻老师们缺乏经验,教学经验业有限,所以孩子们学得不是很深入。
那时候我就想:如果老师们的教学经验不是很多,对语文学习来说,还不如让孩子看书呢。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阅读带给他的东西要比没有经验的老师传授他的知识,可能来得更快、更直接一些,但这需要一个积淀的过程。所以我就开始在38团学校系统地推行阅读,每天半小时固定时间学生阅读。看到学生阅读,老师也就跟着一起读了。
应该说在38团的经历,是我对推行师生阅读的一个起点。
中国教育新闻网:孩子们通过阅读有了哪些变化?
张文志:团场学校的孩子有些行为习惯不太好,早上不上课、比较闹腾。年轻的班主任管他,很难管。但是孩子阅读之后,他安静下来了。那些调皮的孩子能拿着一本书,哪怕是绘本、哪怕是识字不多的孩子看拼音,他都能安安静静坐下来了,这是给老师们的感觉:孩子一阅读,他不一样了。当孩子坐下来读书的时候,老师们就觉得,这个孩子明明很调皮,怎么读书的时候他这么安静。
老师可能发现了教育的另外一种途径和一种可能性,觉得阅读这件事挺好的,所以老师们还是比较认可。

11月26日,张文志(左一)带领华山中学五校区30名宣传骨干到第二师铁门关市融媒体中心交流学习。
中国教育新闻网:华山中学多年来坚持推广阅读,并且拓展为“大阅读”,具体是怎么做呢?
张文志:其实在我回华山中学之前,邱成国书记到38团去,他看到这个推广阅读的做法,就很肯定。邱书记对我的阅读影响很大,他读的书特别多,经常给我们推荐很多书,其实他也一直在想怎么样在华山中学把阅读推起来。2016年我结束3年的帮扶支教回来,到华山中学义务部做副校长,邱书记说:“你回来,一定要让38团的阅读经验在华山中学生根发芽。”
一开始我们主要借助行政的力量,学校规定大家每天阅读半个小时。在年级组例会的时候、教研活动的时候,活动之前选一个老师做读书交流。甚至那时候全校开大会之前,我们选个老师做读书交流,抽签选。每个老师都要准备一份读书交流,可能抽到你。
后来在年级组里面,老师们主动开始探索,逐渐形成一种风气。老师们走入阅读之后发现:阅读原来是这么广阔的一个天地。从2016年开始,每天大家自由读书。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有专门的读书交流时间。
我们就是用制度的东西、有软性的东西,慢慢推动老师一起往前走。第一个是干部先读,去营造一个氛围,这个其实是榜样作用,很重要。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自己坚持多年写读书笔记,而且学校还专门开展了“百人百天百字”的读写活动,您个人和老师们从写作中有哪些收获?
张文志:我写东西应当是从2009年、2010年开始的。那段时间我系统记录了2009年到2013年,就是我去38团之前那几年华山中学,尤其是在学校义务部的一些教育教学改革。那3年其实写了很多像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性的东西,期间也夹杂自己的一些思考。
那段时间记录下来,就将近20万字了,因为几乎每周都会写几篇,甚至有的时候每天都在写。
一开始老师会想“这个记录的意义是什么”,甚至如果你一开始说让老师写教学反思,老师会觉得很难。但你可以把身边的事记录下来,比如老师也尝试写今天他和孩子的一些故事,跟家长的一些交流,以及在开展一些活动中有什么感想,老师们也开始记录。
2020年之后,我们在学校的网站上特别开辟了一个专栏,就是“百人百天百字”,希望老师们能有这样一个地方,具备交流的功能,大家互相可以看到。因为我觉得阅读和写作都需要有一个共同体来支撑,一个人的话确实很难坚持。“百人百天百字”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我觉得效果还是还是不错的。在学校这个走廊展示的有好几册书,就是老师们读写汇集的成果。
在华山中学,老师们都有一个想法:做一件事一定要做到长期主义,你不要期望1年、2年就有什么效果,可能很多事是你坚持了5年、10年才有效果。效果就是坚持来的,很多老师也在坚持中获得成就感。
“百人百天百字”其实就是阅读工具,把它转化成写的行动,日日坚持,又形成一个文化。

华山中学教师在“百人百天百字”栏目分享教学思考
中国教育新闻网:华山中学还有一个理念,就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辐射到南疆150余所学校,带动了一大批当地教师加入到读写实践中。在这方面你们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张文志:我觉得这种体系,第一就是来源于给老师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时间。阅读这件事对于老师来说,时间是最难的。这件事情学校必须要下决心,你可能在面对中考、高考面对成绩的同时,能敢于拿出这样一段时间让老师们做这件事,拿出来时间让老师们安心坐在这里读书。
另外,我们当时在面对学生阅读的时候,原来是语文老师带阅读课,我听下来觉得阅读课不该这么上,不能把它变成语文的一篇课文、好词好句积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这样上会让学生没兴趣、变成语文课了。那你再让他积累好词好句这些东西,可能就把阅读兴趣降低了。
这问题怎么解决,如果真正想让华山中学的阅读往上提升一个层次的话,就做专业的阅读,抽出一些人来专门做阅读。其实这一步也挺难的,因为当初有很多争论,包括语文老师都争论。大家觉得语文老师不就是教阅读的吗,你把阅读单独拿出来,感觉好像把阅读脱离语文了。但是你要不拿出来,语文老师虽然教阅读,但又形成不了专业化的阅读。
所以怎么选阅读老师也很关键。我们当时首先抽了两位高级教师,他只要热爱阅读,他就知道这阅读怎么教、他会琢磨。当初抽老师的时候,有些老师也有顾虑,老师觉得我教阅读,晋升职称的时候没有这个学科方向,我教阅读奉献了自己的时间精力,晋升职称的时候反而影响了自己专业的提升,老师一定是有顾虑的。现在兵团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单独成立阅读组,所以我们也给老师做工作,说学校一定会支持你,就是这样把阅读组成立起来了。
与此同时,学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相关课题专家,对阅读课进行专门的指导。
通过这些年系统化的推动阅读,华山中学的书香校园活动也受到广泛认可。学校还通过持续的教育帮扶和援建、校长培训等,有效地带动了南疆地区的校园阅读推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思政教师王惠在若羌县中学上课。(资料图片)
中国教育新闻网:今年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被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倡导全民阅读”到“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再到如今的“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体现了全民阅读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从华山中学多年来书香校园建设情况看,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张文志:其实我觉得学校阅读是一个全民阅读重要的推广途径。通过学校重视阅读,从另一个层面,就在落实全民阅读这件事。现在包括我们周末有很多班级都组织家庭读书会,老师和家长坐在一起交流一本书,家校之间那种交流不再是那些关于孩子的问题、那些让家长焦虑的事情,而是从更深的层次来聊——你有什么方法、你读了什么好书。
华山中学现在做阅读是“小手拉大手”,当孩子阅读之后,家长跟孩子一起读。我们也做了很多,比如罗玉梅老师做书里书外故事会,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到学校来,把书里的故事演绎出来,家长也参与,其实就把家长带入到阅读活动中。包括我们有家长年会,曾经举办过“建设家庭书柜”主题,倡导每个家庭要有一个书柜。后来我们又在做家庭书屋,跟孩子和家长共同阅读、共读一本书。
学校连续3年召开了以“家庭阅读”为主题的家长学校年会,其中“建设家庭书柜”“开展亲子共读”等主题有效落实了书香家庭的活动开展,成为书香校园建设的有益补充。这是就为什么华山中学的家校关系一直比较和谐的原因。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很重视教育,在投入上给予华山中学大力支持。
同时在图书选择上,华山中学有自己的图书目录,比如说每个年级都有一些必读的书、一些选读的书,学校都会购买,这些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学校还开展建立校级阅读社团、校级经典诵读,借助书香节活动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引入“说写”课题,让读书分享成为常态。
另外,一些平台的支持也很重要,比如说读什么书,有一些平台的选择也可以作为参考。
近几年,华山中学跟大夏书系的合作也是为了帮助老师们走向专业阅读,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所以在资金上、资源上、平台上,我觉得华山中学也都在系统推进阅读这件事。

华山中学学生每日阅读半小时,低年级大声诵读古诗词和《日有所诵》,高年级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阅读。
中国教育新闻网:未来你们还会从哪些方面继续推动书香校园建设?
张文志:我觉得,一个是在阅读的方法上,因为我们现在有一支专业的阅读团队,这十几个老师也特别有积极性。
我希望再往后发展的话,可能5年之后,已经没有阅读组了,这十几个老师又变成语文老师,但是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像这几个阅读老师一样,很专业,那他们对语文有更高的思考。
第二,让华山中学所有的老师都具备阅读素养,慢慢从阅读中成长起来。数学老师也要读文学作品、要读故事。老师的这种人文情怀从哪来?我觉得一个人能否去育人、能否具有育德的能力,是他对人性的这种感知能力。这种人性的感知能力从哪来?就是从阅读来。
否则,如果你只是一个教知识的老师,只把育人当做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没有那种同情、怜悯之心,或者说没有爱的能力,不行。我觉得这都跟阅读有关。
顾明远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具不具备爱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培养出来的,我觉得那是通过阅读获得的。为什么我们强调所有的老师都去读书,而且不一定非要读专业的书。我觉得老师也一定需要通过这个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我们所有做的实际上都是为了全员育人这样的一个终极目标。
除了老师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之外,我觉得更主要的是实现老师自我内心的一种幸福感。老师如果只是教知识,那每天很忙碌。我们老师也要面对一些心理问题,那老师跟谁对话?这些东西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跟自己和解,跟自己对话才行。阅读其实就是你跟自己对话的一个过程。
中国教育新闻网:如果给现在的校长、青年教师们推荐几本书,您认为哪些书可以推荐?
张文志:近几年,校长每年向全体教师推荐一本书,进行全校阅读,先后分享了《论语别裁》《56号教师的奇迹》等必读书目,推动全体教师阅读形成良好氛围。
我们所有出去援教的老师,尤其是校长,邱成国书记给我们的任务是必须读《论语别裁》,他读完书之后感受特别深,所以说在学校为什么校长爱读书特别重要?有一个爱读书的校长才能带出爱读书的团队。邱书记他有两本书,推荐我们必须要读,《论语别裁》《人生为一大事来》,他说这是改变我们人生观、教育观的书。
让我推荐的话,我也想推荐《论语别裁》,这是改变价值观的东西。如果从术上来说,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为什么重视阅读?从苏霍姆林斯基的《与青年校长谈话》《帕夫雷什中学》我读出两件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和劳动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你觉得孩子有问题吗?那你去阅读、你去劳动。我觉得阅读真的很重要,我原来自己也觉得很重要,后来我看到教育家也觉得阅读很重要,那我就坚定了:就做阅读。所以我觉得校长们,道上的书要读、术上的也要有。当然像其他的一些书,很多名校长写的成长经历,我觉得也都值得去读。
对于老师来说,我觉得老师也要读一些文学作品比如像《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会给人情感上的冲击,让你去理解这个世界、让你去理解人,因为教育最终是对人的理解。教育做得好不好是你对人的理解程度有多少。对人的理解我觉得通过文学作品、通过那些作家对人性的刻画、通过那些故事,你可以理解人是怎么回事、人性是怎么回事、孩子的成长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学科都有一些自己学科的特点,你要怎么理解新课程、新课标,那你就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给你系统梳理核心素养怎么来的?我们今天为什么做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怎么回事?我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必读的。(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段风华 戚悦)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