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路从来都不拥挤,因为能坚持到底的人难得可贵。”当淮沪煤电公司丁集矿井下监测设备维修工陈顺顺接过“淮河能源工匠”证书时,这句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到的箴言,让他心中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位2011年从该校毕业的学子,如今已是集团安全监控资深技师,手握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带领团队斩获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陈顺顺的成长轨迹,正是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深耕职业教育、铸就时代工匠的生动缩影。
“刚入学时,我对安全监测专业一知半解,是学校的‘德技并修’教育让我找准了方向。”陈顺顺回忆,在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他首先接受的是“职业精神第一课”——通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报告会、煤矿安全警示教育等活动,深刻认识到监测设备是矿工生命的“千里眼”。这种思政教育并非空洞说教,而是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应急救援技术》作为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让他在电路原理学习中同步感悟“生命至上”的责任;“工匠进校园”活动中,行业大师现场演示的故障排查绝技,让他萌生了“技精于勤”的追求。
学校构建的“实训+竞赛”培养体系,为陈顺顺的技能提升搭建了核心平台。“每天课后泡在实训车间是常态,那里的模拟井下巷道和真实监测设备,是最好的练兵场。”他记得,为掌握传感器校准技术,曾在实训中心反复练习40余次,直到能凭手感判断参数偏差。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源于学校“三教”改革的深耕: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群作为省级“双高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配备了涵盖瓦斯监测、应急救援的全链条实训设备;“双师型”教师团队中,既有副教授职称的理论教师,更有具备矿井实操经验的产业教授,手把手指导技能要点。
以赛促学的氛围,更让陈顺顺突破了技能瓶颈。在校期间,他多次参与学校组织的技能比武,从校级竞赛的“新手”成长为省级竞赛的“常客”。这种培养路径在学校已成体系:近年来年均组织各类技能竞赛超50场,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斩获一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20余项。“学校会为参赛学生组建专项集训队,提供‘定制化’指导,这种经历让我养成了精益求精的习惯。”陈顺顺说。
校企融合的培养模式,更让他提前对接职场需求。学校与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行“定向定岗”培养,陈顺顺在校期间就通过企业轮岗实习,熟悉了井下设备的实际运维场景。“实习时处理的传感器误报问题,后来在工作中真的再次遇到,多亏当时师傅的指点。”这种“校地共生、校企共赢”的模式,让学校六年来累计培养3.4万余名技能人才,多数毕业生进入煤炭、能源等重点行业。
从校园到职场,陈顺顺的成长始终带着母校的印记。工作后,他延续了在校期间养成的钻研习惯,牵头研发的“井下监测设备故障快速诊断系统”等成果,累计排除上百起安全隐患;作为“淮河能源工匠”,他带徒传艺时,也沿用了学校“实操+复盘”的教学方法,徒弟中已有3人获省级技能竞赛奖项。
陈顺顺的故事,只是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育人成果的一个缩影。六年来,学校累计培养出“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黄凤、“优秀技术能手”姚旭明等一批工匠人才,输送的3.4万余名毕业生中,超60%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如今,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正以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育人改革。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精准服务,到“中职—高职—本科”的贯通培养路径,再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辐射带动,这座技能人才的摇篮,正不断为新时代培育更多像陈顺顺这样的工匠先锋,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在校园落地生根。(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孙泽宏 程婕)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